2017年7月30日 星期日

曼德拉效應專輯36:時間自我修復與平行場景


上集「曼德拉效應專輯35」,
分享到人體骨骼由188 塊變成206 塊,
並且由2017 年開始,
醫學界必須重新定義人體的一個新器官 ——腸繫膜。



按現今醫學界的記錄,原來數百年前已經發現了腸繫膜,
到了今年2017 年,雖然仍未知道它的真正功用,
卻突然正式定義它的存在。
真相,真是如此?


今集「曼德拉效應專輯36」,
會分析「曼德拉效應」出現、歷史被改寫後,
為何歷史會自然出現「時間自我修復」現象,
不會造成嚴重的蝴蝶效應,令世界秩序大亂。
究竟甚麼是「時間自我修復」現象呢?
簡單來說,當歷史被改寫,現實和人類的記憶出現矛盾,
歷史就會無中生有地出現一些證據,
為被修改的歷史自圓其說,證明修改後的歷史是真實的歷史。




以品牌Adidas 為例,當有人回到過去,
把三個d 字的Addidas 改成兩個d 字,
從這一刻起,所有歷史上出現過的官方Addidas,
都會自動變成兩個d 字,
證明歷史從開始到現在都未被修改過。




同時,所有與這品牌有密切關係的人,
例如:品牌的設計師,他們的記憶會被一併改變,
對他們而言,Adidas 的歷史由第一日開始,
已經與被修改的新現實一樣,一直都是兩個d 字。
但真相是,歷史本來並非這個版本,
開始時,其實是三個d 字的Addidas,只是歷史後來被改變了。


又例如︰電影《星球大戰》的金色機械人C-3PO,
當有人回到歷史,把全金色的C-3PO,改成擁有一隻銀色右腿,
歷史就會出現「時間自我修復」現象。
所有官方的C-3PO,不論電影或玩具,都會自動變成銀色右腿,
並且會出現所謂的官方文獻,證明C-3PO 右腿一直都是銀色,
甚至有一些無中生有的故事成為佐證,證明是人們的大意,
才會記錯C-3PO 是全身金色。




這就是早前所分享,13 年前上映的電影《靈異拼圖》中,
最令人不寒而慄的現象,
當歷史出現「曼德拉效應」,隨後更會不斷出現「時間自我修復」,
說服人歷史從未被修改過,歷史本來就是這樣。但真相卻並非如此,
如同現今的「曼德拉效應」,是上億人共同經歷的事件。


但是,這種「時間自我修復」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神創造的世界是怎麼運作。
按現今的科學發現,人類活在時間流,
其實與電影菲林可說是完全一樣,
只是現實中,組成每一秒現實的菲林格數都多達天文數字,
所以無法以任何形式觀察得到。




正如兩年前,2015 年6 月7 日播放的主日信息,
藉精華短片(VO)
「人生現在一刻就像書中的一頁或是麵包中的一片」,
已經初步解釋,整個世界就好像一本書,
或一條長形方包,神創造世界的時候,
已經由開始的第一日,至最後的世界末日,
一次過將整個人類歷史的時間流創造出來。


歷史的每一個瞬間都是獨立存在,如同一頁書本或一格菲林,
這些歷史不會永恆存在,只有人類的靈魂會永恆存在,
並且順著時間流,一頁一頁地跳越這些歷史。




現在,我們會為大家再進深剖析。就好比從書局購買一本小說,
對於小說作者,整個故事由開始至結局早已完成,
完整地印在書本裡,每一頁都掌握在作者手中。
但從未看過這本小說的人,是從頭開始一頁一頁順序地看,
下一頁的內容,就如同未發生一樣,要揭開下一頁才會知道。


又好像到電影院看電影,雖然整齣電影早已完成拍攝和剪輯,
但從未看過這齣電影的觀眾,要順著故事的時序觀看。
對於電影公司而言,雖然下一幕的情節早已發生了,
但對於觀眾,仍像未發生的事,結局亦要到最後才會揭曉。


現在,我們先看看電影院播放一齣電影時,
如何把原本定格的菲林,變成觀眾眼前的連續影像,
就好像完全沒有間斷。


YouTube 片段:
The Mechanics of the Film Projector
電影放映機的原理


One of the most impactful pieces of engineering
is the technology of movies.
其中一樣最具影響力的機械工程, 就是電影技術。


They’ve shaped every aspect of our lives.
它塑造了人類生活上的每一個層面。


Today, of course, they’re created digitally,
but I celebrate here the stunning engineering that gave life to movies;
the technology that tricked the mind into seeing a moving image.
雖然現今電影已是數碼製作,但我希望表揚,
那賦予了電影生命的驚人工程學,那使腦海看見動態影像的技術。


Film came in many sizes from the giant 70mm popular in the 1960s
for epics like Lawrence of Arabia to 35mm used for most feature films,
to 16mm for schools, and even 8mm used by home enthusiasts.
菲林有多種尺寸,有大型的70 毫米,流行於60 年代,
被經典電影《沙漠梟雄》所採用,到大部分劇情片所採用的35 毫米,
學校用的16 毫米,及家庭影院發燒友用的8 毫米。


The larger the film, the greater the resolution, of course.
尺寸越大,像素當然越高,


All worked with mechanisms similar to common 16mm projectors.
播放的原理與常見的16 毫米放映機類同,


I’ll examine this Bell and Howell 1580 16mm projector built in 1979.
我會解構這部Bell and Howell 1580,16 毫米放映機,生產於1979 年。


We’ll look at the shuttle that starts and stops the film,
the shutter that strategically blocks light, and the photo sensor
that reads the sound.
看看梭擺怎樣把菲林打開和關閉,遮擋盤有計劃地阻隔了光線,光感測器則讀取音訊。


All of which operate in harmony.
一切機件和諧地運作,


To create the illusion of movement, a series of still images the film
is pulled off the supply reel, threaded in between the lamp and lens.
要製造視覺上的動作,一系列靜止的影像,
即菲林由供片捲軸拉出,穿過射燈和透镜。


so the image can be projected, then run across the sound drum,
and finally coiled onto the take-up reel.
讓影像投射出來,再經過音鼓。之後捲回到收片捲軸。


However, it isn’t as simple as that sounds.
但原理並不是這樣簡單的,


To see why.
為甚麼?


here’s what happens if you just move the film
continuously past the projector’s lamp.
原來當菲林連續經過放映機的射燈,


What you see is a blur.
你看到的只是一片模糊。


You can just make out the images.
你只能勉強認出影像,


Here’s what really happens shown in slow motion.
這是慢動作下的真實情況,


A frame appears on the screen, not moving, then the screen goes blank,
and then the next frame is projectedon the screen.
在螢幕上出現一格靜止的菲林,之後出現黑屏,
再之後下一格菲林出現在螢幕上。


The projector must hold the image on the screen for a moment
and then cover up the image while the film moves to the next frame.
放映機必須讓影像停留在螢幕上片刻,
之後當菲林跳到下一格時把影像遮蓋。


Two mechanisms do this.
這裡有兩個機關,


First, the shuttle.
第一,梭擺,


The shuttle has three teeth which engage the sprocket holes in the film.
梭擺要有三個齒狀物來鎖定菲林的鏈輪孔,


The shuttle moves back to disengage from the film,
then moves up, then forward to engage the film,
thenmoves down pulling the film with it.
梭擺往後移動,鬆開菲林,然後往上向前移動,
套入菲林,跟著與菲林一同向下移。


The film is stationary most of the time and only moves
when the shuttle is moving down.
菲林大部分時間處於靜止狀態,它只會跟著梭擺向下移。


This is the intermittent motion of the film necessary to avoid blurring of the projected image.
這是讓菲林處於間歇性移動狀態,避免投射出來的影像模糊不清。


Here is slow-motion footage of the shuttle moving up
and down intermittently.
這是梭擺上下間歇性移動的慢鏡播放,


From this angle, you clearly see the shuttle move forward
and back to engage and disengage from the film.
在這角度可以清晰看見,梭擺前後移動來鎖定和鬆開菲林。


Two shuttle arms hold the teeth of the shuttle in place.
梭擺齒狀物由兩段梭擺臂固定,


In between the arms is an eccentric cam.
This cam rotates with an axle and moves the shuttle arms up and down.
兩臂之間是一個偏心凸輪,
這凸輪環繞著軸心轉動,使梭擺臂上下移動。


The outline of the cam has a constant width so tha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arms doesn’t change.
凸輪的外圍有著固定的闊度,使兩臂之間的距離維持不變,


The cam’s shape holds the shuttle steady
at the top and bottom of its travel.
凸輪的形狀讓梭擺上下移動時保持固定的狀態。


To see how the shuttle moves forward and backward,
let's look down from above.
要看梭擺怎樣前後移動,就要從上面看下去,


The shuttle arms act like a third-class lever.
梭擺臂就等同三級槓桿。


They pivot on one end, and at the other end a spring force
pushes them forward and an effort forces them backwards.
一邊是支點,另一邊有彈力推它向前,和一股力推它向後。


This backwards effort is created by a disk tilted
a few degrees off of the axle.
這股反饋力來自與軸心稍微傾斜的碟盤,


When the axle turns, the disk wobbles.
當軸心轉動,碟盤就會擺動。
A horizontal post connected to the shuttle arms is pressed
into contact with the wobbling disk by the spring force.
當中有一枝橫杆連接到梭擺臂,並有彈力使它壓向擺動中的碟盤。


As the axle turns and the disk wobbles,
the shuttle arms are rhythmically pressed backwards.
當軸心轉動並擺動著碟盤時,梭擺臂就會有節奏地向壓後。


This movement is synced with the eccentric cam to create
the required motion of the shuttle.
這個動作會與凸輪同步,使梭擺按設計移動。


The shuttle transports the film so that it's stationary most of the time
and quickly advances to the next frame.
梭擺移動菲林時,它大部時間是靜止的,並迅速移到下一格。


Though it is rapid, the film movement will still cause blur
in the projected image.
然而,拉動菲林時仍會出現模糊疊影,


The blur is eliminated by a shutter.
這模糊疊影要由遮擋盤解決,


The shutter is a disk with a blade that protrudes from half the circumference.
遮擋盤是個圓盤,有著半圓葉片,


The other half is open.
而另一半是開放的。


The shutter rotates once every frame and is synced
so that the shutter blade blocks light from the lamp
while the shuttle is advancing the film.
遮擋盤按著每一格菲林轉一圈,葉片同步運轉,
阻隔射燈的光線,當梭擺移動菲林的時候,


This prevents the projection of film motion on the screen.
這就防止了菲林的移動出現在螢幕上。


The film passes by the lamp at twenty-four frames per second.
每秒有24 格菲林通過射燈,


At that rate the human mind blends the still frames into fluid motion.
這個速度讓原本靜止影像,在人的腦海中變成流暢的動作。


A projector with a single bladed shutter blocks light
from the lamp once every frame.
遮擋盤若只有單一葉片,便會於每一格菲林阻隔射燈一次,


So, half the time, every twenty-fourth of a second, the screen is dark.
所以一半的時間,每24 分之1 秒,螢幕是黑色的。


This switching between a bright projected image
and darkness is called flicker.
這種投射和黑屏互換的現象稱為「閃爍」。


If the flicker occurs at about sixty to seventy times per second
the bright flashes fuse together and appear to
the human eye continuously bright with no periods of darkness.
如果閃爍是每秒發生60 至70 次,光的閃動便會融合在一起,
在人的眼中就等同一直亮著,沒有出現黑暗,


This rate is called the flicker fusion threshold.
這頻率稱為「閃爍融合閾限」。


Since twenty-four flickers per second is below the threshold,
the flicker is visible.
由於每秒24 次閃爍是低於閾限,所以就會看到閃爍。


This flicker is the origin of the term “flick” as slang for movies.
電影的別稱「Flick」就是來自閃爍一字,


But modern film projectors don’t have this problem.
現代的放映機已沒有這問題。


How did they fix it?
他們怎樣解決?


Originally shutters had a single blade that covered
the advancement of the film with an open section
that showed the picture.
原本的遮擋盤只有一塊葉片用來遮蓋,
另一邊則來讓影像投射出來,


Modern shutters have three blades.
現代的遮擋盤已發展到三塊葉片,


The first blade covers the film motion.
第一塊用來遮蓋菲林的移動,


The second two blades block the light even
when the film is stationary.
另外兩塊用來阻隔射燈,縱使菲林處於靜止。


They only serve to increase the flicker rate.
這樣就可以增加閃爍率,


The three openings allow the image to be projected half the time.
而三處開放的位置就讓影像以一半的時間投射出來,


Here I’ve labeled the three blades with one, two and three dots.
這裡我把葉片標籤為一、二和三。


Notice that the shuttle moves downward only
when blade number one blocks the light.
當梭擺下移時,只有葉片一阻隔射燈,


The three-bladed shutter is a simple
and inexpensive solution that works well.
三葉遮擋盤是簡單、經濟而有效的解決方案。


The frame rate stays at twenty-four frames per second
and the flicker rate increases to seventy-two flickers
per second above the flicker fusion threshold.
幀率仍然保持每秒24 格,而閃爍率卻上升至每秒72 次,
高於閃爍融合閾限。


=====
現在我們知道,電影菲林如何藉著小小的技巧,
令所有觀眾都以為正在觀看一套連續沒間斷的影片。


不過,最早期的電影,例如:笑匠差利卓別靈的電影,
每秒只有16 格,播放時會不斷出現「跳格」現象,
無法完全掩飾電影並非連續,而是一格接一格的菲林。


按現今物理學的理解,人類活著的世界,
所有物質都不是隨時間一直連貫下去,
真正的現實是,只有人類的靈魂會一直隨著時間流存。
我們周遭的一切場景,就像一本逐頁揭開的小說,
或一齣逐格菲林展現的電影。


換句話說,神創造世界時,只有人類的靈魂,即自我意識是永恆。
而宇宙中的一切物質世界,包括︰所有星體、太陽、地球,
以及地球上一切生物、死物、環境,
甚至人類的身體,都只是一格又一格立體菲林組成的場景。
所謂的時間流,是人類的靈魂由一格立體菲林場景,
跳到下一格場景、再跳到下一格場景,
因為跳格速度極快,看起來就像播放電影般連貫發生,
所以,人類活著的世界,就好比一條流動的河流。




又例如︰在一本書的書角上,逐頁順序畫上一個人形公仔,
每頁公仔的動作,都近乎是連貫。
當快速地翻開書角,就會看見這個公仔做出連續動作,
好像有生命地活動,
但這只是一個假象,只是許多個獨立靜止的公仔。


按照現今物理學對時間流的理解,其實「時間」是甚麼呢?
「時間」的產生,其實是因為人類的意識,
彷如被困在一卷正在逐格播放的電影菲林中,
而「時間流動的速度」,就是這齣電影的播放速度。




有科學家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數學程式及實驗證實,
當物件速度越快、越接近光速,就會出現「時間跳越」的現象,
即是速度快的物件,比速度慢的物件,更快跳越到將來。




證明現實世界如同電影一樣,移動的速度,可以改變時間的節奏,
移動得越快,就等同按下播放器的「快速前進」按鈕,
加速這齣電影的播放,我們自然會比其他人更快跳越到將來。


神創造我們現今活著的世界,是近乎無限格的立體菲林世界,
每一格都是獨立存在,而且包含整個宇宙。所謂的「時間流逝」,
是我們的靈魂不斷由一格立體菲林場景跳到下一格場景,
因此形成了「時間」。




假如我們跳出這齣電影,就會看見人類活著的世界,
是由一格格的立體菲林組成,
人類的靈魂只是一格又一格地向前跳越。
而每一格菲林,我們可以稱之為「場景」。




按現今物理學的理解,
每一秒,都至少由十萬億個獨立場景組成,每秒十萬億次地跳越。
因為這種跳越速度,遠遠超過人類能夠捕捉的速度,
令我們彷彿活在一個連續的世界。




每一格場景,都包含了整個宇宙,
下一格就是時間流裡,整個宇宙的下一個瞬間。




換句話說,我們現今活著的世界,就如電影般,
每一秒都變換了十萬億格場景。
電影的菲林只是每秒24 格,但跳格速度,
已經超過人類能夠察覺和捕捉的程度。
更何況現實中,每秒有著十萬億格場景呢?




不論人類科技如何先進,都無法看穿每一個場景都是獨立存在,
而且包含整個宇宙,時間流的改變,
只是人類以每秒十億格的速度,不斷往前轉換場景,
令我們以為自己與身邊的事物,不斷隨著時間而轉變。


時間流的每一秒,最少有十萬億格獨立靜止的場景,
對人類而言,場景的轉換緊密得如流水般,一個接一個,
造成身邊所有人與事,甚至整個宇宙,都是一直存在的錯覺。
所以,神創造人類,放在這個如同立體菲林或場景的世界裡,
神亦以光速為極限,限制了向前逐格跳越的速度。




按照物理學的相對論,理論上,當物件到達光速,
場景的跳越就會停頓,


所以,當人到達光速,時間就會停頓。
換言之,人到達光速,就能跳出這個時間流。
因為現實世界這齣電影場景,就是以光速播放。




當然,現實上,人類被神限制了,無法到達或接近光速,
而快速跳越到未來的場景。
現在,我們開始明白甚麼是「曼德拉效應」,以及它出現的原因。
原來時間向前走的現象,是因為每秒有超過十萬億格場景,
所以,神可以像電影剪接師或特技大師,
隨意改動任何歷史,令人類記憶與歷史不相符。




例如:有人一直活在看見三個d 字的Addidas 的場景,
而每秒十萬億格場景中,
單數第1、3、5、7、9 格,是三個d 字的Addidas 場景,
雙數第2、4、6、8、10 格,則是兩個d 字的Adidas。
這兩組場景一直並存,但每個人只可以活在其中一組場景裡,
所以,看見三個d 字的Addidas,就證明這人活在單數場景。


但當有神級人物,在時間流之外,把這人由單數場景轉到雙數場景,
這人的記憶和歷史現實,就出現了不相符的「曼德拉效應」。




日華牧師提及的「平行場景」,是因為神創造的每一個人,
都可以活在不同組別的場景。
既然,神創造了每秒最少十萬億個獨立場景,
自然亦可以將不同現實放在一起,
讓每個人都活在非常相似,卻又有少許不同的場景內。
例如:將每秒十萬億個場景分為兩組,
A 組場景是三個d 字的Addidas,
B 組場景是兩個d 字的Adidas,
兩組各佔一半,每秒佔五萬億個場景,
第一格是A 組,第二格是B 組,第三格變回A 組,第四格又變回B 組。




雖然人類活在同一個時間流,
不過,A 君一生只會看見A 組場景,而B 君一生只會看見B 組場景,
但因為跳格太快,兩者都以為大家活在同一組場景裡,
並不知道某些現實裡,大家所見的場景是存在分別,
例如Adidas 的串法。
因為現實中,唯一永恆的存在,就只有人類的靈魂。


直到某一日,有神級的人物把A 君轉到B 組場景,
就會出現「曼德拉效應」。
突然間,A 君看見的現實世界都變成兩個d 字的Adidas,
而A 君接觸的歷史,亦與A 組場景截然不同,
變為B 組一直以來的歷史,
證明B 組場景一直都是兩個d 字的Adidas,
這就是「時間自我修復」現象的成因。




神可以將全世界人,分佈在每秒最少十萬億個不同場景裡,
甚至可以讓每一個人發現Addidas 由三個d 字
變為兩個d 字的時間都不同。
就好像一場魔術表演,觀眾只會看見精彩的魔術,
但處身不同場景的幕後工作人員,
卻會看見背後是騙人的掩眼法。
當人置身不同場景,就會看見不同的事物,
因為神是全能,能夠獨立改變每一格場景的所有物件,
令不同人在所謂相同的時間,
所謂看見同一件物件,都可以是不同物件,
因為各人所見的現實,可以是完全不同組別的場景。

Ref: 錫安日報 2012 榮耀盼望 vol. 385 (201706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