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6日 星期一

總結感言4:美國掠奪一個地方的四部曲

 


於五年前,「2012 榮耀盼望第 244 篇」,

曾播出精華短片(VO)

「香港佔中事件分析與美國佔領一個國家的 12 個步驟」,

當中,已經分析到,

美國是如何為著私利的緣故,

用上各種手段,

不斷搶奪別國的資源,

支配其他國家,

而這就是美國的大棋局。




因此,於美國背後的掌權者而言,

從來不是人們想像的「美國夢」,

而是一個以「世界警察」為口號,

但實際上,卻是以武力威脅下,

加上華爾街的金融財技,

讓全世界成為美國的經濟奴隸,

不斷向美國輸出價廉物美的產品和服務,

任何想挑戰美國霸權地位的,

最終甚至會亡國。


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予美國的教訓,

就是假如再有任何國家,

希望以武力征服全世界的方法而獲利的話,

後果,只會是令地球毀滅。

因此,經濟侵略,

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同樣會令勝利的一方,

得著等同佔領其他國家一般的結果,

就是於經濟上,

永遠勞役戰敗國的人民。


現在,

就讓我們剖析美國以經濟掠奪一個國家的四部曲,

分別是投資、興起、

金融掠奪、焦土四個步驟。



我們首先看看日本的例子。

於二次大戰後,冷戰爆發,

美國為了圍堵共產勢力,

一方面,雖然派兵參與韓戰、越戰,

另一方面,亦扶植亞洲的盟友,

因此,全力協助日本成為工業強國。


所以,雖然日本是戰敗國,

但戰後,

日本經濟卻可以於短時間內復原,

並且快速增長,成為經濟強國。

日本製造,亦成為了優質產品的代名詞,

日本的人口紅利,

為美國提供大量廉價的產品。



但為,何美國會選擇一個戰敗國,

成為她重點栽培的國家呢? 

我們要明白,一個社會,

最有活力、最有發展潛質的時間,

就是當這個社會的勞動人口佔總人口比重較高的時候,

也就是年輕人最多的時間。


原因,直到現時,

機械尚未能完全取代人類的勞動,

我們眼目所見的所有產品、服務,

也是要人藉著勞動去創造出來。

所以,當一個社會年輕人最多的時候,

也就能夠誕生最大的生產力。

也就是人口紅利最多的時候。

但當這批人慢慢老去的時候,

就像是香港一般,

漸漸面對人口老化問題,

甚至乎,於 2066 年,

每 1.4 個打工仔,就要養一個長者。

也就是說,所有的人口紅利已經用盡,

社會未來將會是舉步維艱。


 


而當年的日本,

戰爭將整個社會的所有也耗盡,

正如戰後的香港一般,

所有倖存的人,也會拚命工作,

並且,於和平中組織家庭,

生養眾多,這些戰後倖存及出生的年青人,

為社會帶來大量的勞動力,

成為人口紅利。

大家可以想想,當勞動人口多,

但工作崗位少的時候,競爭激烈,

人浮於事,做老闆的,

就可以用最低的工資去請人,

賺取最大的利潤。


二次大戰後,只是短短的十年間,

日本龐大的勞動力,

為美國提供大量價廉物美的產品,

於 1965 年日本對美國,

已經出現首次貿易順差,

即日本向美國輸出的貨品,

已比入口的貨品為多。


隨後,日本價格低廉而又質素精良的產品,

令貿易順差年年增加,

瞬間打倒了美國的同類行業,


由最初的紡織品業,

到其後的鋼鐵業、彩電、汽車、半導體等等,

這段時間,

就是美國投資與及讓日本興起的時間。

同時間,

亦是讓日本為美國生產出各種產品的時間。


雖然,日本為美國供應廉價的產品,

亦是美國於亞洲的堅實盟友,

但當日本躍升成為美國威脅,

於 1978 年,

超越蘇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時候,

美國當然不會坐視不理,

所以,為著使日本回吐之前所賺取的美金,

下一步,就是金融掠奪。


美國開始限制日本出口、加徵關稅、

指控日本反傾銷、進行貿易 301 調查、 

以危害國家的名義,

禁止日本公司收購美國科技公司,

及拘捕涉嫌竊取 IBM 技術的日本人,

甚至要求日本開放不同行業的市場,

進行結構性開放改革,

也就是今天中美貿易戰中,

美國所用的招數。


其實,於 80 年代,

美國就汽車及鋼鐵業問題,

與日本進行談判的其中一名代表,

正是今天中美貿易談判的代表萊特希澤,

當時,他只是三十多歲。



現時,萊特希澤已經 71 歲,

成為中美貿易談判的首席代表,

當然,他已十分熟悉以貿易戰

對付一個國家的種種手段。


而最終令日本崩潰的一個金融手段,

就是於 1985 年,

美國逼令日本簽署「廣場協議」,

令日元升值。結果,由 1985 年,

最高的每 1 美元兌 250 日元,

短短三年間,

升到每 1 美元兌 120 日元,

升值了九成。


 


隨著貨幣升值,自然令出口減少、

入口增加,但另一個現象,

就是令日本急劇產生泡沫經濟。

短短四年,1989 年,

日本經濟到達了頂峰,

日經指數到達 38957‧44 點。

但隨之而來,經濟泡沫爆破,

日本跌入漫長的失落 30 年,

到今天,日經指數亦只是大約 21,000 點,

與最高點差不多相差一倍。



美國之所以不介意焦土的原因,

是因為當日本的人口紅利走到盡頭,

便再不能為美國提供源源不絕的平價勞動力。

1980 年代,中國經歷完文化大革命,

整個國家,像是從廢堆中重生,

當時所走的開放改革路線,

為美國提供更多的廉價勞動力,

美國可以轉移消費中國的人口紅利,

就像是耕田一般,

一塊農地收割後,


就讓它休養生息,

先轉移另一塊田地,

而中國這部分,

將於這條精華短片的後半段,

作更詳盡的分析。


除了日本之外,

美國亦是以同樣手段對付於歐洲的盟友。

因為各國政府於 1970 年代,

終於意識到,美國其實是以不斷印鈔的手段,

去掠奪全世界。

這就是為何美國於 1944 年,

組織 44 個國家簽署《布列敦森林協定》,

成立國際貨幣基金及世界銀行,

讓美金成為世界貨幣,

但於 1971 年,

卻突然間廢除了金本位,

讓美國政府可以無限制地印銀紙。



為著保護自己的財富以及其他原因,

歐洲各國就有組成經濟聯盟的想法,

希望集合多國的力量,

以合縱連橫的方式,

抗衡美國的霸權。

因此,歐元於 1999 年正式誕生,

並於 2002 年正式啟用。






事實上,於 1970 年代,

美元佔世界儲備的 85%,

其次是英鎊的 6%及德國馬克的 7%。

但於歐元出現後,美元的份額,

跌到 66%,而歐元則佔 25%,

其餘是英鎊的 3%與及日本的 4%。



因此,假如歐盟越來越強盛的話,

人們就會將美元兌換成歐元,

變相讓美金回流及貶值。

因為當人們拆穿美國是以量化寬鬆去欺騙他們的金錢,

不斷削弱美金購買力時,

其他各國當然會選擇另一種更為可靠的貨幣。

美國面對歐元這個第二大經濟體的挑戰,

當然不會坐視不理。而應對的方式,

亦是以金融財技為手段,

逼令歐元升值,再引發歐債危機,

讓歐盟各國損失慘重,

元氣大傷。



開始時,於 1999 年,是 1 歐羅兌 1.15 美元。

到了 2002 年開始實施時,起步大約一歐羅兌換 0.9 美元。

到了 2009 年,金融海嘯與及歐債危機的時候,

差不多升到 1 歐羅兌 1.6 美元,升值了差不多一倍。

而早前的精華短片已經提到,美國華爾街是如何一早部署,

以次按有毒債券及歐債對付歐盟,

當這個金融炸彈爆破後,歐羅就拾級而下,

到現在,跌到一歐羅兌 1.13 美元,差不多跌到開始時的低位。



既然,於世界上,美國最強大的敵人,

日本經歷迷失的 30 年,至今還未有翻身的希望,

歐盟經濟爆破,歐債問題連綿不斷,

加上美國於北非和中東,策動顏色革命,

一方面,借機殺掉希望推翻石油美元的利比亞總統卡達菲,

另一方面,當中東及北非政局陷入混亂的時候,

客觀後果就是製造大批難民湧入歐盟各國,

讓他們成為歐盟國家往後幾十年的負累,也就是金融掠奪後的焦土政策。



唯有這樣,美國才能夠維持美金成為世界第一儲備貨幣的地位,

第二、三位的歐盟和日本,已經是毫無招架之力。

亦因此,就算美國不斷量化寬鬆,沖淡美元的購買力,

但人們於其他貨幣表現更差的情況下,亦唯有繼續以美金成為儲備。



當我們明白美國是用耕種的循環,

也就是投資、興起、金融掠奪及焦土四部曲之後,

我們就能明白到,現時的中美貿易戰,

甚至中美爭霸戰的大棋局,其實是怎樣的一回事。


就如之前所提及,當日本的人口紅利已經透支完畢,下一步,

就是選擇能夠提供人口紅利,有源源不絕廉價勞工的地方,

繼續為美國輸出價廉物美的產品。

事實上,中國的經濟起飛,其實只是日本戰後的翻版,

當 1976 年,四人幫倒台,結束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後,

1977 年,鄧小平上台,撥亂歸正,並於 1978 年,提出開放改革,

到了 1979 年,中美建交,

當時,美國已經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埋下投資的種子。



到 1985 年開始,中美的貿易,開始出現逆差。

也就是說,美國向中國買入的產品,開始多於中國向美國買入的產品。

到了 90 年代,開始顯著增加,由每年 100 億美元,拾級而上,

也就意味著,中國已經取代日本,

成為美國所耕種的另一塊田地,透支中國的人口紅利。



而到了 2001 年,美國更支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讓世界各地加速投資中國,製造更多的產品。

而中美貿易逆差,亦由 2001 年開始,至今增加了四倍。



所以,於這幾十年間,「日本製造」已經一早被「中國製造」所取代,

中國一躍而上,成為世界工廠,為美國帶來了價廉物美的產品及服務。

由於中國的人口,要比日本多幾倍,

因此,可以開設更多的廠房、製造更多的產品,

到了 2010 年,中國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全球十大港口排名中,中國港口佔了六個,香港排第七,

其餘兩個,就是新加坡及南韓釜山。



可想而知,藉著工業生產,中國的產品足以供應全世界,

藉著貿易逆差,中國人亦慢慢富起來,

就是以血汗工廠的方式,一分一毫的賺回來、儲回來,

建立出經濟的繁榮。


於亞洲五大生產總值城市中,

排名次序為東京、上海、北京、首爾及香港,

而今年,深圳將會追過香港排第五。



亦因此,隨著中國崛起,近年,更是一改以往韜光養晦的原則,

開始向外走出去,希望爭奪成為世界第一。

目標是於 2025 年,成為「製造大國」,

所謂「中國製造 2025」,甚至是「中國標準 2035」,

也就是說,到了 2035 年,中國製造的產品,

也是用中國自己訂下的制式,其他國家也要跟隨。


於外交上,則提出「一帶一路」,

也就是藉著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基建,為中國的產能提供出路。



然而,其客觀的效果,一如過往的日本,

直接挑戰美國作為世界霸主的地位,

因此,於投資、興起之後,下一步,就是金融掠奪與及焦土。


事實上,中美的貿易角力,早於 2005 年,已經發生於中國紡織品身上。



到了 2011 年,因著人民幣升值問題,

更有人提及有機會開打中美貿易戰。

而到了 2018 年,美國開始升級至全方位攻擊。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 3 月 22 日簽署備忘錄,

向中國開徵關稅,打響貿易戰的第一槍。


但這只是漫長中美貿易戰的第一步,至今,談判還未有結果,

一直發展下去,會是中美之間的爭霸戰、超限戰,

將貿易戰擴展為科技、經濟、軍事、人權、各方面,

最終更會發展成外交戰、圍堵戰,甚至是新冷戰,

也就是說,美國要向中國發動全方位的攻擊。


因為美國已經視中國為頭號敵人,那麼,當然要動用舉國之力攻擊。



事實上,從中興事件、華為事件中,

我們可以見到,美國是聯合所有盟友去圍堵中國,展開新冷戰。



因為於這四部曲中,

美國一直希望重施過往的故技, 

透過今次的中美貿易談判,

逼使中國開放金融市場、 匯率制度,

也就是所謂「結構性改革」的重點。 


唯有中國全面開放金融市場、減少操控匯率,

 華爾街才可以藉著金融武器,

去取回中國過往以「世界工廠」方式, 

透支人口紅利和環境污染所賺取的金錢。 

那時,中國於經濟上,定必步上日本的後塵,跌入迷失的 30 年。 


大家可以想想,當華爾街金融機構大舉進駐中國的時候, 

假如你是中國的普通老百姓,

你會將錢存入中資銀行,還是美資銀行? 

如果中國有 Visa、萬事達卡的時候,人們還會選擇銀聯嗎? 

於股票市場中,華爾街過百年經濟的老手,

對只有 30 年歷史的中國證券市場,哪一邊會勝出? 


事實上,中美貿易戰的其中一個最終目的,

就是要逼人民幣升值。 

重演日本的廣場協議,令中國因人民幣升值,

導致出口減少,入口增加,加速經濟下滑。 

並且,中國雖然是最多美元儲備的國家,達三萬億美元。 


但是,其中 6,000 億,

原來是外商進入中國時,

於外匯管理局換成人民幣。 


大家可以想想,舉一個極端的例子, 

外商於 30 年前,投資中國時,

以 1 美元兌 10 元人民幣的匯率,投資了 100 美元, 

那麼,他就等於換取了 1,000 元人民幣,用來建廠房,做生意。 



假如他現時想撤出,而人民幣卻升值了一倍,

也就是一美元,只能兌 5 元人民幣, 

那麼,就算他的生意沒有產生任何利潤,

他也可以用 1,000 元人民幣,換回 200 美元離開。

 

當人民幣儲備中,有 6,000 億是外商投資, 

到撤資的時候,換回去的,可能是 10,000 億,

也就是等於中國外匯儲備的 1/3。 


事實上,美國決定於 2018 年向中國全面開戰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的崛起,威脅美國的霸權, 

另一方面,亦是因為中國的人口紅利,

已經透支得七七八八, 不能再為美國提供價廉物美的產品, 

因此,是時候發掘另一些地方,繼續為美國透支人口紅利。 



其實,早於中美貿易戰開始之前,

特朗普已經於 2017 年 12 月推出減稅措施, 

目的,就是讓過去於海外投資的外商,將外面賺取的金錢, 

包括於中國大陸的美元,搬回美國開廠, 

將生產基地轉移回到美國,佈下外資搬離中國的伏線。 


所以,於這幾年間,美國視中國為頭號敵人的同時, 

亦將生產基地,轉到其他東南亞地區,

包括泰國、越南、柬埔寨,甚至是印度。 


而中美貿易戰中,美國增加關稅, 

就是要逼使不同國家的廠商,

同時間加速撤離中國,令中國的經濟崩潰。 

因為於一個國家中,最容易受打擊的部分,

就是失業問題, 假如中國於今年,

大量廠房倒閉,外資撤走的時候, 

不單止會造成外匯流失,經濟衰退,

亦會出現大量失業大軍, 影響無數家庭的生計,

直接衝擊社會的穩定性。



直至 2018 年年底,

中美貿易戰已經令 500 萬家公司倒閉,1000 萬人失業。 

當中的連鎖反應,足以拖垮中國的經濟, 

而貿易戰的時間拖得越長,中國經濟就會越受打擊, 

原因,現時世界已經融合成一條地球村,競爭激烈, 

於全球供應鏈中,沒有一間企業可以捱到 10%,

甚至 25%的關稅,仍能有盈利, 

這只會逼使廠商紛紛逃到沒有關稅的地區, 

而沒有能力搬廠到外地的中小型企業,

最終亦會難逃倒閉的厄運。 

這就是美國掠奪一個地方的四部曲。


來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有一個疑問,

就是於美國的大棋局中,香港的角色,又是甚麼呢?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美國希望透過中美貿易戰,

逼使中國打開金融市場的大門, 

讓美國可以搶回中國所賺的美金,

從而令中國經濟被拖垮,如日本一樣,進入迷失 30 年。 


而香港的角色,就是成為讓中國陷入政局崩潰的推手, 

因為香港既是中國的掌上明珠,

同時間,卻又是最自由、最反叛、最易受煽動的地方, 

所以,假如美國能夠成功於香港製造下一波「黃絲帶」運動的話, 

當中國經濟不景,示威蔓延至中國後,

成為另一個阿拉伯之春、橙色革命,亦不是天方夜譚。 


因為香港有著特殊的地位,

一方面,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門戶, 

另一方面,亦是各國進入中國的橋頭堡。 

香港,就像是電影《北非諜影》的間諜之都,

摩洛哥卡薩布蘭卡一樣, 

其實,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

香港已經是有名的「東方諜都」, 

各國的情報人員,間諜,都會集合於香港活動。

中美雙方,亦視香港為角力場。



所以,假如美國想對付中國的時候,

最容易的方法,就是以香港為踏腳石, 

因為,美國的 CIA、FBI 與及其他情報人員,

可以自由進出香港, 甚至作出部署,

將香港成為中國焦土政策的引爆點。 


正如早前日華牧師分享的佔領十二步,

當美國去佔領一個國家的時候,美國要煽動足夠的人民,

去推翻當時的政權,就如阿拉伯之春一般。 


但美國總不能派大量情報人員,

直接滲透入中國大陸去策動大量活動, 

這樣做,只會令所有人都看見當中的計謀。 


但既然香港早已是華洋雜處的地方,

有大批間諜、情報人員活動, 

並且,香港人於意識形態上,亦與西方國家相近, 

所以,就由香港開始,推展一個看似是完全自發的顏色革命。 


由於香港還是一國兩制,

因此,中國政府總不能自己伸手去撲火。 

假如一出手的話,必然會引發西方各國的介入。

但假如放任不理會的話,就會不斷升溫,引爆全中國。 


因為,現時美國的部署,就是以經濟掠奪先行。 

既然中國是世界工廠,聘請數以億計的工人, 

那麼,於短時間內,逼令所有廠商移走中國的工廠,

就會直接令上億計的工人失業。 


當人們失業的時候,看不見將來之餘,

三餐溫飽亦不能夠維持, 而失業的影響,

是整個家庭也要面對。 


因此,當經濟衰退,工人失業時候,

於社會上,就最容易瀰漫不滿的情緒, 

就如一間充滿煤氣的房間,只要有一絲火花,

就會引發大爆炸,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於美國的大棋局中,香港的角色, 

從來都不是要藉著佔中去推翻自己的政府,爭取普選。 

香港的角色,就是成為引爆中國的藥引。 


大家可以想想,於歷史上, 一個國家的崩潰,

從來不是一個國家最強盛,人民生活最富裕、最快樂的時間;

 一個國家的崩潰,從來都是官員貪贓枉法、奢華宴樂, 

導致經濟崩潰、民怨四起,然後才是官逼民反。 


因為,中國人大多數也是順民,

對官員、領導階層心存敬畏。 

但當生計也不保的時候,隨之而來的,

就不會只是舉牌示威喊口號,

而是推翻政權的叛變和革命。 


因為,於早前的主日亦曾解釋過,近來的中國大媽現象, 

就是來自文化大革命時代的紅衛兵,經過幾十年之後,

變成今天的中國大媽。 他們對於革命活動,從來都不陌生, 

所以,他們不會像六四事件一般,一班大學生聚集示威抗議。 



當社會上有著足夠的失業人數,

加上生活困苦的老百姓、退役士兵, 

一旦他們將憤怒轉到政府,暴動開始之後,

就一發不可收拾,任何人都不能剎停, 

而往後的一切發展,亦變得順理成章,

正如過去幾千年的朝代更替一般, 

當示威和暴動,一個又一個省的蔓延下去,

整個國家陷入混亂、革命,甚至內戰,直到國家成為焦土為止。 


所以,這亦是日華牧師所言,佔中式的破壞活動, 

只會帶來傷害,並不會帶來任何的好處,

相反,只會墮入美國的圈套。


事實上,大家亦可以想想,

當美國藉著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得著各種好處時, 

於這幾十年間,我們亦是否於當中,享受著同樣的好處? 


大家可以想想,香港已經發展成服務業經濟模式, 

近乎沒有農業、沒有工業,

所有物品也是靠外地輸入供港,靠外國貨。 


假如沒有「中國製造」貨品的話,

大家又會過一種怎樣的生活呢? 

沒有了中國製造的產品,所有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品,

也會貴一倍以上, 我們又能否一年又一年,

捱得過如此高昂的生活指數呢? 


於過往,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是中國大陸的對外門戶。 

對美國,甚至美國的盟友,也會有利用價值。 

但當美國選擇圍堵中國,甚至焦土的時候, 

一方面,美國已經將工業廠商搬到其他地方, 

而另一方面,金融業的重鎮,

亦會由香港,轉移到台灣。 


從這個角度,就會明白到,

為何美國於這一年,不斷提升台灣的地位。 

包括美國在台協會新館啟用,甚至有海軍陸戰隊進駐。 

實施台灣旅行法,讓美國官員可以自由訪問台灣。 

而台灣方面,亦於教育著手,

確立雙語政策,讓小學生從小學英文。 


從種種跡象看來,於美國的大棋局中, 

已經放棄還有 28 年就完成 50 年不變,

全面回歸中國的香港,將金融中心以及所有外資銀行企業,

一拼遷移到台灣。 


那麼,香港的剩餘價值,就會如北非、中東一般,

成為失火的後花園, 當中國的失業浪潮越演越烈、

香港誕生另一場黃絲帶運動的時候, 

香港的火花,將會燃點起中國的革命浪潮。


但是,對於美國來說,假如燒得越熱烈,

也就像一塊休耕的土地一般,燒得越徹底, 

甚至成為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般的全面崩潰,

需要幾十年時間重建, 


那麼,美國於數十年後又可以再一次成為救世主,

以極低廉的價錢,再次投資中國,

誕生另一個投資、興起、金融掠奪、焦土的耕種循環。 


從這個角度,我們就會明白到,

為何美國於第四步,一定是將整片土地變成焦土。 

因為,一個國家興起的表徵,就是國富民強。 

對內,國家要有著完善的基礎建設,

人民於衣食住行各方面,也有著良好的生活水平。 


到那時候,一個國家才會有本錢,

開始計劃藉著與其他國家競爭, 去為人民爭取更好的生活,

一個更繁榮的社會。 所以,於阿拉伯之春的顏色革命中,


美國的策略,就是讓這些國家於不斷的暴動、叛變、革命和內亂中, 

對社會盡情的破壞,所有房屋、家園、基礎建設被毀, 

大量人民無家可歸,最終出走成為難民。 


於這種情況下,就算反對派最終能夠推翻舊有政府,

奪取政權,建立民主政府, 

但等待他們的,不是一個繁榮、美好的城市,

等待他們的,只是一個要收拾幾十年的爛攤子, 

這將會逼使他們透過抵押整個國家,

向世界銀行組織借款、 透過打開門戶讓美國來投資,

自願讓外資參與,壟斷商業活動。 


因為,自己本國的一眾企業,早已於革命和內戰中破產。 

但當中所得來的外匯,亦只是為著重修過去破壞了的地方,

並不會增添半點的繁榮。 



這亦是為何當侯賽因及卡達菲被殺之後, 

等待伊拉克及利比亞的,並不是民主之後,

石油資源帶來的經濟繁榮, 而是一個需要幾十年重建,

一個四分五裂的第三世界落後國家。 


當演變成這樣的話,就再也不可能對抗美國的霸權, 

相反,只會淪為美國於世界上,另一塊耕種的田地。 


Ref:錫安日報 2012 榮耀盼望 vol. 477 (20190331)

https://www.ziondaily.com/1696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