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 2020 年 12 月冬季,新冠肺炎在香港持續反覆及惡化。
2020 年 12 月 9 日,本港第 4 波疫情一發不可收拾,
港府仿效中國內地小區管理,首次推出「禁足令」控疫規例,
港府有權隨時封鎖爆疫大廈或場所,禁足期最長七日,
港府會為被禁足者提供食物及物資。
大廈內人士須等待所有人均有病毒檢測結果後方可離開,
違反者可被罰款 25,000 元及監禁半年。
抗疫專家梁子超表示,港府仿效內地小區管理的禁足令,
因為漏洞多,所以只有「半桶水」的程度,
因為病毒潛伏期長達 14 日, 僅 7 日的禁足令,
根本無法完全找到所有隱形病人,
難以真正截斷傳播鏈。
而且,葵涌葵盛西邨第 8 座的疫情已經失控,大批居民早已搬走,
這時才推出禁足令,已經太遲,成效也不會大,推行禁足令前,
亦不應提早預告, 相關人員應即時到現場執法,防止居民提早搬走。
除此之外,繼葵涌葵盛西邨 8 座及馬鞍山錦豐苑錦蕙閣成為疫廈後,
九龍灣麗晶花園第 6 座亦成為疫廈,至今已出現 7 宗確診。
而首宗個案,發生於 11 月 23 日,屬「歌舞群組」患者,
政府晚上發出強制檢測公告,
要求曾身處麗晶花園第 6 座逾兩小時者,
接受新冠病毒檢測。
新聞片段:
九龍灣麗晶花園第六座一個月內有 7 名居民確診,
涉及 4 個 D 室單位, 同座所有 D 室居民要撤離檢疫,
其餘居民要強制檢測。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視察後,形容 D 室是「疫區」,
情況可能與 03 年淘大花園相似,病毒傳播與污水渠設計有關。
衞生防護中心總監黃加慶、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
聯同環保署人員,進入爆發疫情的麗晶花園第六座。
先到最先有人感染的 2 樓 D 室單位,
檢查大廈外牆喉管,又拍照作紀錄。
然後到 3 樓和 6 樓 D 室單位,再用鏡檢查喉管。
一行人又到頂層 34 樓,以及天台了解情況。
環保署視察後指,大廈喉管沒有受損,
要進一步檢查單位喉管結構是否與 U 型隔氣管有關。
袁國勇就說,病毒有機會經污水渠和天台排氣管傳播,
決定撤離 D 室全部住戶,往檢疫中心暫住。
「這裡的設計較接近淘大花園,但又不是完全一樣。
剛才渠務署很清楚說明,原來廚房的去水位、
廁所的去水位和浴室的去水位, 全都駁去污水,
即糞便渠那邊, 而且有些我們不知道是否有 U 形隔氣管,
看不到、不知道, 因此我們覺得對這座向的居民有安全隱患。」
袁國勇表示,目前未必適宜實施禁足令,
因為配套措施未必準備好, 較實際做法是即時為居民檢測,
若更多居民確診,需考慮撤離全座住戶。
「居民要吃飯、處理其他事情,怎麼辦?
不是說禁足令不好,而是現在香港的系統是否做得到?
我覺得不如實際一點,今天一日之內全部檢測,
找出所有傳播病毒的人。」
袁國勇提醒居民,若家中聞到異味,需盡快檢查喉管,
期間去洗手間要戴口罩,並定期用清潔劑沖廁及倒入 U 形隔氣管。
由於疫情持續惡化,單日新增 104 宗確診,
衞生防護中心更新確診者住宅名單,涉及港九新界 20 多個屋邨。
12 月 11 日,九龍灣麗晶花園第 6 座疫情進一步擴散,
再多 1 名 6 座 D 單位住戶確診, 此外,
在第 6 座確診單位抽取的 22 個環境樣本中,
8 個驗出新冠病毒,包括地台、渠口、廁所抽氣位等。
此外,疑似爆疫的屋邨及屋苑,還有黃大仙龍蟠苑龍珊閣,
共有 3 宗確診,涉及 3 個單位;
以及大埔廣福邨廣智樓,共有 5 宗確診,涉及 3 個單位。
新冠肺炎襲港一年,不少市民擔心,第 4 波疫情出現病毒變異,
威力比以往強大, 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孔繁毅,
在學術研討會中指出, 第 4 波疫情有較多年輕人出現肺炎的情況,
相信這是與他們較遲入院有關,導致入院時病情已經惡化。
政府進一步收緊防疫措施,食肆傍晚 6 時後禁止堂食,
導致飲食業生意受重挫,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
業界整體生意大幅下跌 70 至 90%, 即使部份餐廳轉做外賣生意,
但仍然難以彌補損失, 而酒樓及婚宴場地等大型食肆,
其生意額更跌至零,影響非常大。
目前,疫情下已有約 2,300 間食肆結業、數萬名員工失業。
12 月 13 日,本港新增 95 宗確診,
累計 7,542 宗,衝破 7,500 宗大關。
黃大仙東頭邨貴東樓 4 個單位,共有 7 宗確診,
衞生防護中心向住戶派發樣本瓶,有住戶認為大廈有不少隱性患者,
情況非常嚴重。
有學者批評,港府禁足令漏洞多,繼葵涌葵盛西邨後,
多個屋邨及屋苑相繼爆疫, 雖然,港府首次將強制檢測法例,
應用於整幢住宅大廈, 包括葵盛西邨、麗晶花園、
馬鞍山錦豐苑錦蕙閣等 5 個群組,
但港府沒有同時啟動禁足令,
即未有禁止居民在強檢結果出爐前離開住所, 種種遲延的決定,
令強制檢測無法發揮應有效用, 港府亦承認,
沒有辦法處理已搬走的漏網之魚,
僅呼籲有關居民不要再走動或離開。
12 月 14 日,本港新增 82 宗確診, 貴東樓再多 2 宗,
累計六個單位共 9 人染疫,當局會強制貴東樓住戶檢測。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視察東頭邨貴東樓後,
相信最先出現確診的 2315 室,共有四人染病,由於病毒量高,
導致樓上 2415 室在廚房開動抽油煙機時,將病毒引入室內;
而 2915 室的感染,則涉及擾流效應, 因此,貴東樓 23 樓及以上,
所有 15 室住戶都需要撤離。
受新冠肺炎及冬季流感威脅,公立醫院服務需求殷切,
醫院管理局數字顯示,急症室首次求診人數為 4,342 人次,
其中,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最多人求診,單日錄得 413 人次。
16 間有提供內科病床的公院,有 9 間爆滿,
當中,以博愛醫院佔用率最高,達 117%,
其次為明愛醫院及屯門醫院,達 113%。
疫情持續,導致口罩已成為日常必需品,
其保護效能亦成為市民的首要關注,
本港消費者委員會測試 30 款口罩後發出報告,
發現 29 款口罩樣本平均細菌過濾效率(BFE)
及平均顆粒過濾效率(PFE)均達 95%以上,
達到美國材料和試驗協會(ASTM)F2100 標準的一級要求,
不過,有 3 款檢出含菌量較高,另有約三份一樣本於耳帶測試中,
表現未如理想。
其中,香港海關於一間家品連鎖店,
購得一款「保為康」口罩並檢測後, 發現樣本的細菌菌落總數,
超出標準上限約 22.6 倍,涉嫌違反《消費品安全條例》,
該家品店 62 歲經營者涉案被捕,海關呼籲市民停用。
12 月 17 日,本港新冠疫情再添 3 人染疫死亡,累計 126 人病逝,
其中一人為 89 歲女確診者,死者為長期病患,
確診後一直入住隔離病房, 其後情況持續惡化,最終不治。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政府以預先採購方式,
訂購了 3 款疫苗, 首批 100 萬劑疫苗即將到港,
政府正預備運送及冷藏, 疫苗將以緊急註冊機制允許接種,
所以私家醫生無法自行購入疫苗, 政府會設立社區疫苗中心,
優先為長者及院舍員工接種。
至於,被問及注射疫苗後會否有不良反應, 陳肇始指,
根據國際做法,在緊急用途下使用疫苗,藥廠可免除責任。
港府採購新冠疫苗的安排,引起各界關注疫苗的安全及成效,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指,現時有關疫苗的實際內容、
時間表及接種安排並不具體, 而且疫苗推出時間仍然很短,
某些疫苗亦未有第三期臨床測試數據, 認為現時斷言是否應該接種,
仍是言之尚早。
接種存在相當風險,除了有公共衞生的考慮,
市民也需要考慮個人自身安全及不良反應,包括神經系統過敏,
後果可以很嚴重, 她自己與其他醫護,會在評估承受風險後,
才考慮是否接種。
12 月 18 日,本港首次發生新冠肺炎確診者逃離病房事件,
確診者為伊利沙伯醫院一名 63 歲男病人李運強, 警方展開通緝,
並呼籲有任何消息請立即通知警方, 最終,病人潛逃 3 日後,
在旺角街頭被警方緝獲,隨後送返伊利沙伯醫院接受隔離治療。
由於第 4 波疫情越演越烈,
港府調升禁聚令等違反防疫規例的定額罰款,
由 2,000 港元增至 5,000 港元。
截至 12 月 19 日,警方和食物及環境衞生署,
向超過 200 人發出 5,000 港元告票。
另外,自疫情爆發及禁聚令生效後,
經警方處理的定額罰款通知書 7,530 張,
已繳交罰款的共有 6,201 張。
不少港人認為港府對疫情反應緩慢,令確診數字居高不下,
因而接連湧到澳門避疫。 按澳門治安警察局數字顯示,
今年港人入境澳門數字,於 10 月開始有反彈趨勢。
雖然澳門多次收緊防疫措施,港人到澳門需隔離 21 天,
但仍然無阻港人到澳門的意欲。
2020 年 5 月只有 1,235 港人入境,至 10 月份,
一個月內已經有 5.9 萬人入境,增幅高達 47 倍。
12 月 23 日,本港再有 1 名確診者逝世,累計 133 人病逝,
死者屬歌舞群組相關個案,是一名有長期病患的 77 歲男病人。
12 月 25 日,港府刊憲收緊防疫規定, 由外國返港,
不論經機場或陸路口岸,須到指定檢疫酒店強制檢疫 21 天,
大家沒有聽錯!任何人從外地返港,均需要強制檢疫 21 天。
條例亦授權政府,可考慮疾病在個別地區的蔓延程度和模式,
以及相關抵港人士,對香港構成的公共衞生危險後,
指明個別地區抵港人士的強制檢疫期,最多為 28 天。
另外,除早前已宣佈的英國之外, 所有於登機當天,
或之前 21 天曾逗留南非超過 2 小時人士,亦不准登機飛往香港。
歌舞群組引爆本港第 4 波疫情,至今涉及數百人,
民政事務總署轄下牌照事務處,向法院申請發出傳票,
根據《預防及控制疾病規例》(第 599F 章),
向位於九龍旺角金雞廣場 3 樓金儷星鳳凰于飛懷舊歌舞的負責人提出檢控。
民政署指,根據調查,上述負責人在 11 月期間,
未有遵從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按法例就會址發出的相關規定及指示,
包括︰未有確保所有身處會址人士佩戴口罩、
未有與賓客或觀眾作出有效分隔, 而且,
處所內人數亦超過通常可容納人數的 50%。
12 月 26 日,聯合醫院懷安科病房,繼早前有 3 名病人確診後,
再有 7 名女病人初步確診,年齡介乎 20 至 92 歲。
政府專家顧問、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視察後,
指 1 名 84 歲女病人為超級傳播者,其所住社區亦有爆疫跡象,
加上,病房內的患者,多數為長者及癌症病患,
本身身體免疫力已較差,導致病毒十分容易傳播。
聯合醫院職員正進行檢測,對 4 名職員及 11 名病人展開追蹤調查。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輸入個案不絕,
導致機場尤其高危,再有 1 名外判保安員染疫。
由於疫情持續擴散,
香港大學跨學科團隊在黃大仙彩雲(二)邨豐澤樓抽取污水樣本,
其中有 4 個驗出新冠病毒,政府發出強制檢測公告,
要求所有曾身處豐澤樓人士,包括住客、訪客及工作人員等,
均須接受檢測。
有傳媒報導指,在疫情肆虐下,
現金支付會成為其中一個防疫漏洞,
專家檢測發現,不論街市或超市的鈔票樣本,
均含菌量驚人,
最誇張的樣本,比家用廁板高出 14 倍,
而街市魚檔的鈔票樣本,
更驗出黑根霉菌。
家庭醫生關嘉美指,由於錢幣由不同人士接觸,
往往會附有不同細菌,
包括大腸桿菌等, 而且,病毒可依附在錢幣上超過 10 天,
在疫情下使用現金交易,會加劇新冠肺炎傳播,
而電子支付則可以減低病毒傳播。
繼聯合醫院出現群組感染後,超過 70 人須送往隔離檢疫,
包括 6 至 8 名內科醫生及專職醫療人員,
香港專職醫療人員及護士協會幹事劉凱文質疑,
所謂的加強感染控制仍有不少漏洞。
12 月 28 日,本港正受到新冠肺炎及冬季流感雙夾擊,
公立醫院急症室服務及內科病床需求持續高企,
急症室首次求診人次為 4,367 人次,
共有 11 間公立醫院的內科住院病床爆滿,
當中以長沙灣的明愛醫院超收病人最多,
其內科住院病床使用率達到 127%。
機場管理局分別接獲報告,
1 名跑道系統工程分判商工人及 2 名承辦商工人,
證實確診及初步確診,
所有相關工作範圍及接載員工往返工地的船隻,
已清潔及消毒。
香港理工大學研究團隊基因分析發現,
本港最少出現了 9 種病毒株,
有 8 種屬外來輸入, 首次出現的病毒株,屬 O 型,
亦是其後在香港大規模爆發的分型。
團隊批評,機場只有一個入口,
為何會導致本港出現大量輸入個案,
質疑機場檢疫「發生甚麼事」,
又表示,如果本港邊防仍有漏洞,
情況將會「屋漏偏逢連夜雨」,難以堵截個案。
政府宣佈收緊強制檢測安排, 若同一座大廈,
有兩個或以上無關連單位確診,
那麼,整幢大廈就要強制檢測。
在新安排下,食物及衞生局公佈強檢大廈名單,
數量多達 43 幢,
遍佈多區。
12 月 29 日,深圳市公佈自 2021 年 1 月 5 日起,
由香港經深圳灣口岸入境深圳的人士,
除必須持有 24 小時內的無染疫檢測結果證明外,
亦必須出示 14 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期間,將會入住的酒店預約確認單。
港府呼籲市民,須格外小心注意並確保能符合相關規定,
若果有關人士未能成功入境深圳,需要折返香港,
或須接受強制檢疫 14 天。
大家確實沒有聽錯!假如有關人士未能成功入境深圳,需要折返香港,
根據香港法例第 599C 章《若干到港人士強制檢疫規例》,
折返香港人士,仍需要接受強制檢疫 14 天。
隨後 12 月 30 日,深圳市疾控中心表示,再收緊規例,
並將嚴格落實入境人員,「14 + 7」的健康管理措施。
所有境外入境人士集中隔離 14 天後,
還需要納入 7 天社區管理,
7 天內不能參加人群聚集的活動,
並在期滿後進行最後一次核酸檢測。
另外,一般入境人士,需要進行 4 次核酸檢測,
分別是第 1 天、第 7 天、第 14 天及第 21 天;
從英國及其他發現變種病毒國家的入境者, 則需要在第 4 天,
額外多進行一次檢測,總共 5 次核酸檢測。
自港府推行「指定檢疫酒店」計劃後,
海外抵港人士須入住指定酒店作強制檢疫, 目前,
約 3,300 人分別入住 36 間指定檢疫酒店,並找出 15 宗確診。
踏入 2021 年,新冠肺炎疫情及流感高峰期仍然持續,
導致公立醫院服務需求緊張, 1 月 1 日,
廣華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的急症室等候時間,已超過 6 小時。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宣佈,所有幼稚園及中小學,
包括特殊學校及提供非本地課程學校,
將延長暫停面授課堂及校內活動, 安排由原本 1 月 10 日,
延至農曆新年假期。
1 月 4 日,深圳收緊港人赴內地的檢疫要求,
入境者除了須持有 24 小時有效的檢疫證明外,
亦要出示已預約的 14 日集中隔離酒店證明,
大批港人連日趕在新措施生效前最後一天過關,
深圳灣口岸大「排長龍」,大部份市民攜帶大型行李,
有手抱嬰兒的母親,成功趕在收緊檢疫要求前抵達關口,
現場消息指,過關需要等候最少 5 小時。
本港疫情反覆,導致學生上課日子大減, 有議員質詢教育局,
是否需要延長學年,或是作出特別安排, 教育局楊潤雄表示,
學生在疫情下仍然「停課不停學」,
現時毋須延長本學年或縮減學校假期。
港府將計劃在啟德設立檢疫指揮中心,
袁國勇倡議動員 1 萬名紀律部隊人員協助追蹤,
當有確診個案時,帶同樣本樽上門尋找密切接觸者,
甚至即場留樣本檢測,務求於 24 小時內尋獲有關接觸者。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港府斥資 84 億港元購買疫苗。
多位衞生事務委員關注疫苗成效,
質疑若果某一款疫苗較受歡迎,
又或是某款疫苗無人接種,當局會如何處理浪費問題。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在疫苗問題上,
預多總好過預少,不排除會有浪費。
有醫生批評疫苗浪費公帑,指這是政府的責任。
1 月 8 日,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
中國醫藥集團(Sinopharm)研發的
「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Vero 細胞)」,
於去年底正式上市,並在中國展開緊急接種, 截至星期一,
已注射 400 多萬劑次,及發運 1,000 多萬劑,
聲稱暫時未接到嚴重不良反應報告。
雖然,國藥集團指疫苗未有不良反應, 不過,
原上海市疾控中心免疫規劃科主管醫生陶黎納,
日前在微博上發佈文章,上載這款疫苗的說明書,
指該疫苗有多達 73 種副作用,包括接種部位及全身出現不良反應,
例如:可致尿失禁、視力減退,直指是「世上最不安全的疫苗」。
雖然帖文事後被刪,但已被傳開,並引起公眾廣泛關注和討論。
本港新冠疫情已持續一年,律敦治醫院接收了約 200 名患者,
其中,約 40 人是第 4 波疫情的確診者。
傳染病控制統籌廖維滔表示,第 4 波新冠病毒傳染性較以往高,
且相當狡猾, 染疫者初期多數無病徵,令他們更遲發現自己染病,
所以入院時已出現炎症 。
新聞片段:
這一波疫情和之前三波疫情不同之處,
第一,傳染性極高,我們由第三波開始都見到傳染性相對高,
大家也知道甚麼是 CT 值,第三波很多確診者 CT 值低過 20,
第四波的病人 CT 值很低,甚至個位數字都有。
但與第三波疫情有點不一樣,就是有些病人沒甚麽徵狀,
相對輕微但肺部都發炎,很多病人肺部都有發炎。
入院頭一星期,感染新冠肺炎又有徵狀,最容易對藥物有反應,
遲了發現染疫,藥物反應較慢,加上肺部發炎,病情更難控制。
我們最開心見到暫時這一波疫情的病人,
到目前為止都是康復中或已出院, 所以現在我們希望等到曙光。
沒錯!當前這場轟動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
就如日華牧師早前已藉「第三個發展的可能性」信息所作的分析,
其實,新冠肺炎真正的死亡率是極之低,就如流感般,
截至 2021 年 1 月 18 日,本地感染個案達 9,797 宗,
死亡人數 160 人,即是,死亡率僅僅是 1.6%,
換句話說,超過 98.4%確診患者,最終都會康復出院,
重新過著正常生活。
相比 2002 年至 2003 年的沙士(SARS)疫症,當時的死亡率,
平均達到 7 至 15%, 甚至,65 歲以上的患者,死亡率更高達 55%,
明顯,今場新冠肺炎疫情的死亡率,遠遠不及 2003 年的沙士疫症。
可見,當前的疫情,的確是幕後知情者,
為到將要重臨的 Planet X 及真正的第四馬瘟疫,
預先帶領全球作出種種部署及預備。
疫情下,政府宣佈取消農曆年宵花市及沙田車公誕新春市場,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表示,
取消年宵等活動可減少人流聚集,
有助政府做到疫情「清零」的目標。
但近日天氣寒冷,預計本港確診數字,仍會有一段反覆,
政府應落實措施,對花墟和各區街市等,
有人流聚集的地方進行人流管理。
1 月 11 日,本港新增 41 宗確診,
累計 9,284 宗病例,再爆發更多群組感染。
繼消防處 1 名駐守青衣救護站的救護人員確診後,
該救護站再增 2 名救護員確診及初步確診,
目前至少 3 人染疫,封站後,逾 50 名職員需要檢疫。
1 月 12 日,本港新增 60 宗確診,
油尖旺區成為重災區,多座唐樓爆疫,
其中,佐敦新填地街 20 至 26 號雙號門牌出現多宗確診,
至今累計 21 人染疫。 而新填地街附近,
位於廟街及廣東道的唐樓,亦出現確診個案。
另外,新元朗中心第 3 座亦新增 6 人染疫。
同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參考上兩輪措施,
放寬與否,主要考慮每日本地確診個案是否錄得單位數,
明白市民抗疫一年,會感到沮喪和疲累,
但近日個案涉及醫院、安老院、大型地盤等,
部份確診者為消防處救護員、船員、司機,涉及公眾服務、
接觸面廣的人士,強調現時仍未可以鬆懈,絕不能掉以輕心。
預告港人要在「平靜環境」中度過新春,
表示會繼續堅守「外防輸入及內防擴散」政策,減少社交聚會。
她又引述世衞總幹事譚德塞指,打贏疫情的關鍵,
在於每一個人,希望市民諒解及支持,並重申,
接種計劃是免費及自願性質,而非「強制」。
1 月 13 日,香港新增 42 宗確診,其中,
被列入強檢名單的新填地街 20 至 26 號雙號門牌唐樓,
增加 6 宗確診,個案增至 27 宗,
有跨部門政府人員身穿全套防疫保護裝備,
在現場撤離唐樓全幢住客。
有區議員指,如果當局能夠提早決定撤走居民,
將會更有效控制疫情擴散,因為部份居民於疫情擴散初期,
已自行搬離暫避,亦有住客因深夜工作,清晨才返回大廈,
成為撤離行動的「漏網之魚」。
繼去年因反修例風波等社會運動,取消農曆新年大年初二煙花匯演後,
政府考慮到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反覆,亦未有機構或企業贊助煙花匯演。
故此,今年大年初二煙花匯演將繼續取消,避免人群聚集,
市民將連續第 2 年無法觀賞賀歲煙花。
這是繼旅遊發展局新年花車巡遊,及大埔鄉事委員會林村許願節後,
另一個需要取消的重點賀歲節目。
酒店業界預期,這個決定會影響酒店入住率,及進一步加劇退房潮。
新聞片段:
康文署連續兩年取消農曆新年煙花匯演、元宵綵燈會,
以及新春酒會亦會取消。
康文署表示,因應新冠病毒疫情,
決定取消今年的農曆新年煙花匯演及元宵綵燈會,
而民政事務局亦宣佈取消新春酒會。
食環署早前已宣佈取消全港年宵市場。
1 月 15 日,葵涌石蔭邨仁石樓有 3 個 09 室單位,
共 5 人確診及 1 人初步確診,該大廈所有 09 室住戶,
共 170 名居民須撤離檢疫,一批民安隊隊員和警員,
在樓下拉起封鎖線,衞生署人員身穿全套保護裝備進入大廈,
約 1 小時後,有居民扶老攜幼,在大堂的臨時櫃枱登記,
再乘旅遊巴撤離。
此外,於 1 月 1 日至 14 日期間,曾逗留及到訪仁石樓的人士,
亦需要於 1 月 15 日至 17 日接受強制檢測。
袁國勇到場視察,發現部份喉管經過改裝,不排除渠管播毒。
此外,新填地街唐樓爆疫,連日來多人確診,
為免疫情擴散,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公佈,
要求油麻地一帶,東至彌敦道、北至甘肅街、
西至渡船街、南至佐敦道,納入小區檢疫範圍,
只要大廈出現確診個案,就需要強制檢測,
多達 20 幢大廈被納入強檢名單, 相關人士須 3 日內接受病毒測試。
當局向新填地街 20 至 26 號,即雙號門牌單位發出隔離令,
任何人不得進入或離開,而上述單位已撤離 90 名居民。
新聞片段:
油麻地新填地街一帶多幢大廈有居民確診。
消息透露,政府將附近一帶納入強制檢測範圍,
只要大廈有一宗確診,居民都需要強制檢測,涉及 20 多幢樓宇。
消息透露,涉及的範圍是介乎佐敦道、彌敦道、甘肅街及廣東道一帶,
若該範圍內的大廈有一宗確診個案,居民都需要強制檢測。
目前該範圍內只有新填地街 20 至 26 號的雙數號唐樓,
以及上海街碧荷樓刊憲要求強制檢測。
該範圍內尚有另外 22 幢大廈有居民確診,涉及約 40 宗個案,
包括統一大廈 A 座、立德大廈,單是廟街就有 5 幢唐樓,
而炮台街亦有兩幢大廈有人確診。
有居民認為檢測後會較安心,但政府要加快動作。
據了解,強制檢測涉及數千名居民,政府亦會設立流動採樣站,
為區內所有居民提供免費檢測。
身兼政府專家顧問的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
若相關措施能囊括所有受疫情影響的大廈,相信措施成效是足夠的,
不過,如果配合禁足令,效果會更好,並呼籲相關住客盡快接受檢測。
1 月 18 日,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認為,
政府應該強制要求,油麻地整個染疫地區,
所有居民均需要強制檢測,並考慮要求部份高危人士禁足。
新聞片段: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認為,
政府應該強制要求油麻地一帶地區的所有居民強制檢測,
5 日後再做第二輪檢測,並考慮要部分高危人士禁足。
「不是只有確診大廈才做,剩下的不是很多人,
我覺得政府沒理由不是整個小區全部做(檢測)。
本身是屬於高危行業的,我最擔心是餐飲業工作的,及地盤工人,
這些人士,我覺得政府可以考慮禁足,如果不是在那裡中斷傳播鏈,
檢疫完等報告,或可能潛伏期工作的話,
經地盤或餐飲行業會傳染開去。」
過去一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病毒滲透本港各區,
部份患者無症狀播毒,叫人防不勝防。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指,
第 1、2 波疫情時,每 1,000 人中,只有數人是隱性感染,
但估計在第 3、4 波疫情時,隱性感染人數大增 10 倍,
即是每 100 人就有數人隱性感染。
1 月 18 日,柴灣峰華邨曉峰樓共有 11 人染疫,大廈已被列入強檢名單,
袁國勇進單位視察後,相信大廈有「垂直向下傳播」的風險,
建議 12 樓及以下所有 13 室單位住戶撤離。
同日,新冠疫情再度失控,單日急增逾百宗確診,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透露,
由 1 月 4 日至今,本地錄得 661 宗個案,
其中超過四份一為南亞裔人士,主要為尼泊爾籍及印度籍,
160 人居於油麻地,其中 120 人居於疫區,
其餘則分佈於九龍城、元朗及深水埗等各區。
疫情大反彈,單日新增 107 宗確診,是相隔一個月後再單日破百宗。
抗疫專家梁子超今表示,疫情由一星期前已明顯反彈,
目前難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建議政府考慮進一步收緊戶外口罩令,
包括運動時不獲豁免。
政府亦要與商界再討論控制商場人流,並檢討大型工作地點,
包括地盤等檢測安排。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亦表示,再度新增過百宗確診,
實在令人擔心,認為要釐清數字飆升,究竟是第 4 波疫情 V 形反彈,
抑或是本港第 5 波疫情的開始。
新聞片段:
本港疫情出現反彈趨勢,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認為,
要釐清數字飆升,是反映第四波疫情 V 形反彈,
抑或第五波疫情已經開始。
何栢良表示,政府現時採用的社交距離措施,已經相當嚴謹,
由上月初收緊至今已經 6 星期,但單日確診數字升至三位數,
形容受影響行業已經「流晒血」。
他擔心油麻地佐敦的指定範圍外,仍有很多源頭不明個案,
並在不斷擴散中。
他又建議政府,要儘快分辨現時本地主流新冠病毒,
與上月初流行的病毒株是否相同。
至於,本港經濟方面:
過往,本港核心區街舖,不時獲得國際時裝品牌以天價搶租,
但 2019 年反修例事件,再加上過去一年的新冠疫情,
不少國際品牌已先後宣佈裁員、縮減分店規模及棄租,
導致旺舖人去樓空。
其中,瑞典時裝品牌 H&M,
於過去一年多已先後關閉香港 4 間門市,包括旺角旗艦店。
H&M 在全球擁有 5,000 間分店,去年已關閉約 200 間分店,
集團去年第三季宣佈,2021 年將再關閉 250 間分店,佔整體分店約 5%。
事實上,疫情下大眾消費模式改變,
實體店受客流量大幅下降等影響,導致銷售額大跌。
另外,西班牙時裝品牌 Zara 母企 Inditex、GAP、Victoria's Secret、Topshop 等, 亦先後宣佈撤出香港或縮減分店。
此外,在港經營逾一個世紀,
於 1916 年始創的曾福琴行,宣佈光榮結業。
曾福琴行是本港歷史最悠久的琴行,最早總部設於灣仔,
廠房設於北角,北角的「琴行街」,正是因此而命名。
不過,曾福琴行在官網宣佈:
琴行見證了香江的百年盛衰,現在是時候跟各位道別了!
在可見的將來,相信會有更多服裝品牌,
將他們亞洲或大中華區的總部,從香港撤離,
其中,美國服飾集團 VF Corporation 宣佈,
將於今年 4 月開始,將其集團的亞洲總部撤出香港,移師至上海,
其亞洲產品供應中心,亦會遷往新加坡。
VF 集團市值 2,600 億港元,旗下知名品牌,
包括 The North Face、Vans、Timberland、Eastpak、Kipling 及 Supreme,
今次 VF 集團將總部遷離香港,除了令香港臉目無光之外,
亦進一步令香港昔日東方之珠的國際地位受質疑。
雖然農曆新年將近,但疫情肆虐下,港府宣佈取消年宵及新春市場,
加上,預料晚市禁堂食等防疫措施,將維持至新年,
市民將無法參與團年飯等春茗活動,估計餐飲業界生意將減少 70%,
而中式酒樓失去團年飯、團拜、春茗等,生意將大跌 90%,
進一步加劇行業的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等慘況。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警告:
第 4 波疫情為本港經濟帶來更大衝擊,
最新 10 月至 12 月失業率,勢必升破近期 16 年的高位,
本地勞工市場正處於加壓狀態。
而翻查資料,2003 年沙士時期,本港失業率高峰達 8.5%,
全年失業率為 7.9%; 2004 年失業率最高達 7.2%,全年為 6.8%。
另外,根據破產管理署最近公佈的數字顯示,
2020 年破產申請宗數接近 8,700 宗,按年增加 6.6%;
鑑於近一、兩年的畢業生,先後受到社會事件和疫情影響,
求職遇到較大困難, 因此,在創造職位計劃下,
約有 4,400 個職位是為應屆畢業生而設。
酒吧業界已被政府勒令停業一個半月,
農曆新年前放寬防疫措施機會渺茫,業界指停業期間損失慘重,
若情況繼續惡化,勢必掀起結業潮。
過去 3 個月,已有 10%酒吧結業,相當於 140 間,
預計農曆新年過後,會有多 10%至 20%酒吧倒閉,
至少 5,000 至 6,000 人失業。
有酒吧職員形容,生活已經走投無路。
有經濟學家指,疫情反覆加上防疫措施持續,
導致不少老闆對經營前景失去信心,
有不少公司情願盡早結業、遣散員工,止蝕離場。
顯然,今年冬季香港疫情,完全應驗一年前,
日華牧師透過「第三個發展的可能性」信息的警告,
踏入冬季後,新冠肺炎疫情勢必進一步惡化,在全球持續肆虐,
一直沒完沒了!
Ref:錫安日報 2012 榮耀盼望 vol. 572 (20210124)
https://www.ziondaily.com/2.0/web/word_of_god_02c/view.php?id=181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