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3.0 是互聯網的下一個階段,引入了去中心化、
加密貨幣和智能合約等新技術,為用戶提供更多自主權和參與度。
相比 Web 1.0 和 Web 2.0 時代,
Web 3.0 帶來了更多的創新和機會,改變了我們與互聯網互動的方式。
Web 1.0 時代是互聯網的初期,主要以靜態網頁為主,
由網站單向提供信息的傳遞。
例如:Yahoo、Google 提供的搜尋引擎,
或 Apple 和 Microsoft 的官方網站。
而 Web 2.0 時代,則是互聯網第二個發展階段,引入了社交媒體、
網絡共享和用戶生成內容等互動功能,令網絡變得更加活躍和多樣化。
例如:Facebook、Instagram、Twitter、YouTube 等社交平台,
或 Amazon 和淘寶等與客戶互動的網上商店平台,
都是 Web 2.0 被廣泛應用的例子。
然而,Web 1.0 和 Web 2.0 都有一個共通的缺點,
一個完全中央化的網絡平台,網站對網上資源擁有絕對的生殺大權。
只要網站或平台認為你上載的內容或產品,不符合他們的規定,
網站就有絕對的主權將你完全封殺,
甚至,不需要為他們的行動作出任何交代。
相信,各位曾使用以上 Web 2.0 網站或平台的弟兄姊妹,
都經歷過或聽聞過上載內容被封殺的例子,
甚至,我們教會上載到 YouTube 的信息內容,都曾試過被無故封殺。
然而,Web 3.0 的出現,卻可以解決上述網絡資源過度中心化的問題。
甚麼是 Web 3.0 呢?有不少人曾經嘗試為 Web 3.0 下定義,
例如,被稱為「互聯網之父」的添‧柏納斯-李( Tim Berners-Lee ),
他在 2006 年已經指出,Web 3.0 是未來的智慧型網絡,
不但能夠理解詞語和概念,還能夠理解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
人與電腦之間,將實現無障礙溝通,即類似現今 ChatGPT 的原始概念。
然而,現今一般人都會將 Web 3.0,
稱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互聯網生態。
簡單而言,是讓人重新擁有網絡資源的「擁有權」。
於 Web 2.0 時代,人人都在為互聯網巨頭打工,
而 Web 3.0 時代,則是想要通過去中心化技術,
從唯利是圖的巨頭們手中,將資料的擁有權和控制權奪回來。
Web 3.0 生態所打造的,是分散式的無中心儲存,
資料分散儲存在整個網絡中,就意味著不再有中央伺服器,
因此,沒有實際的中央入口。
理論上來說,這種資料儲存是更加安全,而分散的資料儲存,
也意味著中心化的各方,不再擁有銷售、操控和監控使用者資料的權利。
所有通過區塊鏈收集的資料,都是完全加密的,
並且,打從一開始,如何處理這些資料的規則,
就已經被寫入區塊鏈的程式中,沒有人可以隨意修改。
又或者, 在 Web 3.0 技術出現之前,網上普遍出現很多欺騙行為,
都是與虛假釣魚網站,或黑客盜取網上數碼資源或財產有關。
例如,我們常常聽見,一些青少年用巨額金錢,
購買網絡遊戲戶口或遊戲道具時被騙,
此外,還有許多假電郵、假網站,或直接被黑客在網站內盜取。
隨著 Web 3.0 區塊鏈技術出現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改變。
例如,2021 年 11 月,著名的美國蘇富比拍賣行進行了一項拍賣,
拍賣美國最早期憲法的其中一頁印刷本,目前所知,
這張印刷本世上只有 13 份,而拍賣行估計價值約 2,000 萬美元。
本來,這種級別的拍賣項目,一般平民百姓是沒有機會參與的,
但網上有一個組織名為 Constitution DAO,
用以太坊發行了一種代幣People,並發起眾籌。
若眾籌所得的金錢,成功投得這一頁極具歷史價值、
最早期的美國憲法印刷本,那麼,參與眾籌的人,
就可以按照他們付出的比例,投票決定這頁美國憲法印刷本在哪裡展覽,
並且,可以按比例收取展覽入場費所得的盈利。
正因這一次眾籌使用了區塊鏈技術,人們可以放心投資自己的金錢,
亦知道沒有人可以從中盜取或欺詐。
過程中,無須支付昂貴的中介人費用,亦無須花費大量行政費用,
來建立一間公司、機構或組織去處理此事。
雖然,這組織最後未有成功投得這件珍品,
所有投資者金錢亦原銀奉還,但事件卻讓人見識到,
Web 3.0 區塊鏈帶來的改變,以及,當中所蘊藏去中心化的威力。
因為,區塊鏈能將網上的一切,每一樣都變為獨一無二的存在,
並且,在未經擁有人同意的情況下,絕對不會被盜取或複製。
另一個例子,是以太幣創造了區塊鏈智能合約後,
其中一種衍生產物,是非同質化代幣(NFT)。
NFT 是一種基於區塊鏈技術所發行的數字資產,是網絡上不可互換、
獨一無二的存在,因此,所發行的物件,無法被盜取或複製。
例如:一位藝術家以 NFT 形式發行自己的數碼作品,
而每個 NFT,也代表著該作品的唯一擁有權。
即是,只有 NFT 的擁有者,才能宣稱自己擁有這件獨特的藝術作品,
並且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易。
又例如︰遊戲開發者以 NFT 形式,發行遊戲裡創建的獨特虛擬物品。
這些 NFT 可以代表遊戲裡的特殊道具、角色或其他價值物品。
玩家購買這些 NFT,就可以在遊戲裡使用這些獨特的虛擬物品,
亦可以用來買賣交易。
最經典的例子,是一款基於以太坊所發行,
2017 年上線的虛擬寵物遊戲「迷戀貓」(CryptoKitties),
玩家可以於遊戲內,購買和育成喜愛的虛擬貓,
亦可以在遊戲內進行拍賣。
由於區塊鏈技術造就的唯一性,
所以,每隻虛擬貓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因此,也增加了人們購買這些虛擬貓的意欲。
雖然,Web 3.0 誕生的去中心化和 NFT 產物,
為人類社會帶來了不少突破,但另一方面,亦帶來新品種的問題,
其中之一,就是「數碼化龐氏騙局」。
由區塊鏈誕生的 NFT 出現後,馬上掀起了非常熾熱的炒風,
全球一窩蜂地,推出大量 NFT 數位藝術品,許多人希望趁此機會,
將本來毫無價值的所謂數位藝術創作炒上天價。
例如:2018 年,於一個 NFT 拍賣平台 Dutch Auction 上,
一件以玫瑰花為主題的 NFT 藝術品「The Forever Rose」,
價格突然暴升。
最初,價格只是 0.05 以太幣(ETH),但隨著拍賣競價,
價格急速上升,最終以 11,000 以太幣售出,以當時的價值換算,
約為 250 萬美元。
此外,2021 年,藝術家 Beeple 所創作,
一件描述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形像的 NFT 作品「Crossroads」,
先在拍賣會上,以超過 600 萬美元價格售出。
然而,不久後,NFT 市場遭遇了一波跌幅,
「Crossroads」的價值也隨之暴跌。
又例如,同年 2021 年,
一個 NFT 項目「World of Women」(WOW),以女性為主題,
發行了一系列獨特的女性角色,隨即大受關注,一些罕見角色,
更於短時間內價格暴升至數千美元。
不過,隨著市場情緒改變,以及競爭項目出現,
NFT 的價格亦迅速下跌,許多持有者都蒙受損失。
兩年過去,當這一波 NFT 藝術品的炒風冷卻下來後,
這些藝術品的價格,幾乎全數歸零,或有價無巿,無人問津。
很多希望借這股炒風發財,曾經投資上 10 萬,甚至上百萬美元的人,
已經血本無歸。
此外,在 Web 3.0 的遊戲世界,亦出現過不少類似的龐氏騙局現象。
剛開始時,遊戲平台會提供非常高的回報率,
吸引人大灑金錢投資遊戲,希望獲取豐厚回報。
但是,原來這些都是類似龐氏騙局的佈局,
即是,用後來加入的人,即下線所投資的金錢,補貼上層的回報,
當加入的人數減少,不足以支撐整個平台的支出,回報率就會大減,
最後,因為大量人離場,更引發「人踩人」的死亡漩渦式暴跌。
又例如,2021 年一款主打 Play to Earn,
即「邊玩邊賺」的遊戲「Axie Infinity」,一夜之間席捲菲律賓,
20 多歲的青年至 70 多歲的老人,也在玩這款遊戲。
Axie Infinity 與傳統遊戲最大的不同之處,是玩家可以將遊戲代幣,
轉化為現實世界的法定貨幣,令大批玩家視之為謀生手段。
假如玩家想入住 Axie Infinity 社區,
需要先購買 3 隻總值約 1,000 美元的Axie 精靈,
然而,菲律賓的基層市民,每月薪金只有約 200 美元,
意即,這 1,000 美元,已等同他們 4 個月人工,
對大部份菲律賓家庭而言,這並非一筆小開支。
在購入精靈後,玩家可以與其他玩家的精靈戰鬥,以此賺取遊戲代幣。
截止 2022 年 2 月底,Axie Infinity 的 NFT 歷史銷售額,
已突破40 億美元,據資料顯示,有 55%玩家來自菲律賓,
東南亞地區玩家總數,更高達65-70%。
2020 年,自新冠疫情爆發後,東南亞實體經濟受到龐大衝擊,
大量人口失業並賦閒在家,因此,Axie Infinity 就成了很多人的寄望。
根據《時代雜誌》報導,菲律賓賣章魚燒的小商販奧里亞斯,
每月收入為80 美元,但朋友介紹他玩 Axie Infinity 後,
他每月能賺取 600 美元。
他起初加入遊戲時,收入尚算可觀,但不久後,
他每星期的收入僅有29 美元,若以他花在遊戲的時間來計算,
他的時薪,甚至比菲律賓法定最低工資還低。
而收入下跌的原因,與所有龐氏騙局相似,有多少人可以花 4 個月工資,
購買這些精靈去開始遊戲呢?
當加入的人數減少,沒有新血投資金錢到遊戲平台,
自然,亦沒有新的金錢,可以流入較早加入的舊玩家口袋裡。
於是,只能減低舊玩家的佣金。
最後,就落入惡性循環,導致大量玩家離開,所有人都以賤價拋售精靈,
爭相離開遊戲,引發「人踩人」,價格暴跌的死亡漩渦。
當然,大家可以想像,到了這地步,還有人會玩這款遊戲嗎?
還有人會購買這些所謂的精靈,戰鬥賺錢嗎?
結果,就是血本無歸,一無所有。
又例如︰ 網上曾出現一種 Move to Earn,
即「邊跑邊賺」的 Web 3.0 網絡遊戲「STEPN」。
若果玩家希望進入 STEPN,就需要先購買一雙 NFT 虛擬鞋子,
接著,就可以一邊走路或跑步,一邊用運動所消耗的能量為自己賺錢。
網上更有傳聞指,早期玩 STEPN 的投資回報率,能達到 1000%。
然而,如此大量的金錢,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
其手法,是利用新玩家的金錢,供應舊玩家的荷包,越多人加入,
越能夠維持這款遊戲,甚至,能炒高遊戲代幣及 NFT 虛擬跑鞋的價值。
同時,亦利用舊玩家的收入,向外界展示遊戲的價值,
吸引更多新流量和新投資湧入,這種迴圈方式,確實是龐氏騙局。
然而,若果遊戲熱度不斷上升,遊戲內的 NFT 價格,
遲早會漲至一個程度,超越大部份人能負擔的範圍,
這時,加入遊戲的新玩家就會減少。
當遊戲代幣及 NFT 價格無法持續上漲,舊玩家獲得的利潤,
亦會隨之減少。
相反,若果遊戲熱度下降,大量舊玩家開始兌現遊戲的虛擬資產,
導致供需失衡,項目就會陷入「人踩人」式價格暴跌的死亡螺旋。
據網上報導,一位化名為「無意」的用戶,於 2022 年 2 月時,
投資了1 萬元入場STEPN,體驗過後,又陸續追加 4 萬元投資裝備,
由 1 雙灰色的虛擬跑鞋,升級為 1 雙綠色跑鞋和 8 雙灰色跑鞋。
當他擁有 9 雙鞋子後,每天走路時間高達一個多小時,
因為他較早入局,所以通過跑步及網上拍賣虛擬跑鞋等方式,
於兩個月裡,賺得 200 多萬人民幣。
直至 2022 年 5 月 17 日,發生了「黑天鵝事件」,
即一些極不可能發生,實際上卻又發生了,並引發極端影響的事件。
中國政府為免國家和人民的大數據有外洩風險,對 STEPN 進行監管,
於是,STEPN 在可能被控告的情況下,官方宣佈退出中國市場,
清查中國大陸賬戶,
於 7 月 15 日停止向大陸用戶提供 GPS 及 IP 位址服務。
不少玩家的夢想化為烏有,其後兩天,曾高達 300 多萬元的虛擬跑鞋,
暴跌至 20 多萬元,價格暴跌 90%。
用戶「無意」尚算幸運,至少能保住本金,
但很多較晚入局的人,投資了上百萬,最後,卻虧掉一大半身家。
在此,日華牧師特意提醒弟兄姊妹,NFT 非同質化代幣,
以至它們衍生的所謂藝術品或遊戲代幣,是絕對不值得花大量金錢投資,
千萬不要因為所謂耀眼的回報率,而把全副身家投資進去。
因為,大部份 Web 3.0 的產品,其實也只是龐氏騙局。
Ref:錫安日報 2012 榮耀盼望 vol. 732 (202402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