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華牧師於邵傳威牧師出殯禮的分享中,
引用了亞伯拉罕的經文,以亞伯拉罕的事蹟,
剖析整個信仰最原始的一個模樣,也就是信仰的「原型」。
亞伯拉罕稱得上是「信心之父」,
甚至乎,每一個人也可以因著信,
稱為亞伯拉罕的後裔。
因為,亞伯拉罕的故事,可說是人類信仰的縮影。
他由當初的亞伯蘭,
到最後,能夠成為亞伯拉罕,
其實,是要經過一個神指定的程序。
原因,信心不是指到:「神說了,就必然成事。」
信心,其實是指到,當神說了之後,
我們要抓緊和執行神的話語,
才會產生功效。神所應許的事情,才會發生。
沒錯,神曾經應許亞伯蘭的後裔,會極其繁多,
並且,神將亞伯蘭的名字改為亞伯拉罕,就是多國之父。
然而,以撒的出生,並不代表這個信心的完成,
雖然,當中涉及一個神蹟的誕生,
也就是亞伯拉罕可以於 100 歲的時候成為父親。
但其後的故事卻讓我們知道,
真正讓亞伯拉罕成為多國之父的事件,
反而是於以撒出生之後,
神叫亞伯拉罕將這位獨生子獻上成為活祭這個命令。
原因,唯有亞伯拉罕願意以他的兒子,
向神撒種, 那麼,才可以種出一個豐收,成為多國之父。
所以,假如神不是將亞伯蘭的名字改為亞伯拉罕,
那麼,神就不可以帶領他到達下一步要經歷的事情,
導致他可以真正成為亞伯拉罕。
事實上,唯有神讓亞伯拉罕有著獨生子,
他才有資格可以撒出以撒成為種子。
唯有這樣,他才會得到豐收,令他的後裔可以多如天上的星、海邊的沙。
因此,神是於亞伯拉罕作出獻以撒這個信心行動後,
才給予《創世記‧22 章 17 節》的回應。
創世記 22 章 17 節:
「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
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
你子孫必得著仇敵的城門。」
現在我們明白了,亞伯拉罕的信心,
其實,就是指獻以撒這件事,
因為,當中的信心,就是死人復活的信心,
即使以撒被殺,獻為燔祭,
神都可以使他從死裡復活,並且,是從灰燼中復活。
所以,《羅馬書》的經文所提及,亞伯拉罕的信心,
不是指到他相信神會於他 100 歲的時候,
仍然給予他一個孩子, 亞伯拉罕的信心,
是叫死人復活的信心,這才是神真正看重的信心。
羅馬書 4 章 17 節:
「亞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為有的神,
他在主面前作我們世人的父。
如經上所記:『我已經立你作多國的父。』」
當提及亞伯拉罕的信仰,
所牽涉的,一定不單只是他出生的兒子,
因為他出生的兒子,不能讓他成為多國之父。
然而,他要將他的兒子當成一粒種子撒出,
才可以成為多國之父。
所以,《羅馬書》這段經文,一來,
其實是要總結亞伯拉罕整個信仰,
除了他憑著信心得著一個兒子外,
及後,他能夠成為亞伯拉罕的第二步,
就是他願意按著《聖經》的方式、
正確的撒種方法,將他的兒子撒出,
最後他才會收穫得到眾多屬肉身,
甚至是屬靈兒女。
但是,他一定要在這兩步的信心上合格,
才能夠讓他成為真正的多國之父。
當我們從這個思路分析,
其實,整個新約信仰的開始,
也是如此, 神亦要如同亞伯拉罕一般,
撒出祂的獨生兒子 —— 主耶穌,
讓主耶穌同樣經歷死亡,
作為撒種,這樣,才會誕生出新約的基督徒。
只不過,當中的分別,神為到亞伯拉罕預備了一隻羊羔,
然而,主耶穌卻是真的要經歷死亡,
並且,之後,復活升天,成為了初熟的果子。
亦因此,之後,每一位基督徒,
也因著主耶穌的救恩,成了其後於豐收中,
被收割的屬靈果子, 這亦解釋了,
為何主耶穌的結果,是一定要死亡,並且,於之後復活。
打從有人類歷史開始到結束,
包括我們所講的救恩,
其實,都離不開主耶穌所有比喻的總和,
就是「撒種的比喻」,
唯有於天國裡撒種的,才能夠得著豐收。
*************************************************************************************
他一生中,何時遇到死人復活這事件呢?
當時我解釋,其實他落入一個處境當中,
他能做得出,就是真的把兒子帶上聖殿山。
我們知道,神所指定的那個山頭,
就是後來建立聖殿的聖殿山。
眾所周知,亞伯拉罕 500 年以後,
他的子孫,以色列人才出埃及。
再過 1500 年,才去到新約主耶穌的時代。
他就正正在這山上獻以撒,就成為後來的聖殿山。
即是主耶穌受審、被釘十字架的所在,
而「耶和華以勒」亦是出於這事件。
《聖經》說,他見到當日的主耶穌,
亞伯拉罕見到 2000 年後,主耶穌於聖殿山獻祭,
成為一位從死裡復活,真真正正的救主!
但最重要的是,亞伯拉罕何時要經歷這死人復活的信心?
就是他做得出,把兒子殺死,獻為燔祭那刻。
須知道,燔祭是把祭物切件,把內臟與脂油分開,
然後燒成灰燼。 何解亞伯拉罕能下手?
因他相信這兒子,就是應許之子。
他相信即使他死了,也會復活,就算燒成灰,也可以從灰燼中復活。
當時亞伯拉罕正於這個處境,對不?
他的回應,導致他成為信心之父。
可是,這處境中有兩件事,是他不需要做的,
雖則他有這個預備,但他需要把兒子從死裡復活嗎?
沒有!因神預備了一頭山羊,
故此,亞伯拉罕稱神為耶和華以勒。
謹記,他當時的處境,並不需要叫兒子從死裡復活,
壓根兒沒有這個需要,更沒有需要叫兒子從灰燼中復活。
「使無變為有」就是從灰燼中復活。
所以,在整個過程當中,亞伯拉罕已經想好。
如果自己殺了他,神說停手就可以了。
雖然他舉起手時,天使就叫他停手,
但他預計,他殺了以撒時,
神說停手,以撒就會從死裡復活,
但如果他把以撒變成灰燼呢?
這個就稱為從灰燼中復活。
所以,當時神在這裡見證了一件事,
亞伯拉罕有這種信心, 但問題在於:
為何自古以來要獻燔祭來親近神?
自古以來是為了甚麼呢?亞伯拉罕為何要做這件事呢?
好了,接著我們回到二千年後。 來到二千年後,
大家聽我誦讀這段經文,就是《約翰福音‧16 章 20 節》。
如果傳威不離世的話,這段經文應該是由他向你們分享。
在幾個月前,因為我已經把這段經文錄了家聚示範帶,
大家都知道,《約翰福音‧15 章》,
就是對比 2018 年。
因為,每逢逾越節的時候,
他們(即猶太人)會唱《詩篇‧118 篇》,
而我們知道《詩篇》一篇對一年。
這是香港最著名的,只有我們教會才會分享
《詩篇》一篇對一年。
《詩篇‧118 篇》是對應 2018 年,
2018 年加上 1 年就是今年,對吧?
你們還未聽到對比 2018 年,
但在《約翰福音》14、15 章,正是對比 2018 年。
事實上,我們也看見,
今年有許多事情在我們教會身上發生,
但來到現在這一章,
即是《約翰福音‧16 章 20 節》。
其實,當時我預備時,
我心想: 如果 2018 年是指我們教會,
而我們教會發生了這麼多的事情,
那麼來到 2019 年,基甸就知道,
我把這一章《聖經》對比 2019 年,
是指 2019 年我們教會。
在幾個月前,我做筆記時就心想:
我們怎會遇到這一件事件(case)?
怎會遇到這類的情景?
怎會遇到這個光景?
這個光景就是主耶穌基督臨離世之前,
祂跟門徒說: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
這是第二個處境,又是跟聖殿有關。
因為,亞伯拉罕也是在聖殿山獻祭,獻上了一個兒子。
可是,主耶穌基督曾說,他會建立這個聖殿,
毀了這個聖殿三日後,他會建立。
我們知道,這個聖殿是新約教會,
也知道這個新約教會,就是末後日子的錫安,對不?
耶穌是在第二個處境。
*************************************************************************************
Ref: 錫安日報 2012 榮耀盼望 vol. 521(20200202):
https://www.ziondaily.com/2.0/web/word_of_god_02c/view.php?id=1748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