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3日 星期三

曼德拉效應專輯229:曼德拉效應個案




今篇「曼德拉效應專輯229」,
會為大家分享更多「曼德拉效應」個案。


第一個個案:
是一個國際知名的粟米片品牌,
近年香港的大型超市都有售賣,
這個品牌就是Doritos。





相信很多香港人都曾經吃過
或在超級市場見過這個品牌的粟米片,
尤其是最傳統的特濃芝士口味。
不過,於很多人的記憶中,
這個品牌以往的串法並不是d-o-r-i-t-o-s,
而是d-e-r-i-t-o-s,
第二個字母是e,
即是舊現實是Deritos,
新現實是Doritos。




當然,
如果這個品牌的串法出現了「曼德拉效應」,
必然會有很多殘餘現象伴隨出現。
在社交網站Instagram搜尋舊現實的Deritos,
會發現不少人都用這個串法作為Hashtag。
例如:這張Instagram相片,
相中是這個品牌的三角形粟米片,
但右邊的Hashtag文字
卻是第二個字母是e的Deritos。


另一張相片有兩包寫著Doritos的粟米片,
但右邊的文字Hashtag
卻是第二個字母是e的Deritos,
相片與文字不相符。




這張相片是用這個品牌的
三角形粟米片做成三文治,
右邊的Hashtag文字亦是舊現實的Deritos。




另外,
有人用這個品牌的粟米片做了一張圖片,
右邊的文字Hashtag同樣是舊現實的Deritos。



亦有人用這款粟米片的紅色包裝,
二次創作成為洗面膏的包裝,
圖片是新現實的Doritos,
但文字Hashtag卻是舊現實的Deritos,
圖片和文字不相符。




又有人用這款粟米片的藍色包裝進行二次創作,
把品牌的首兩個字母改為Pe,
但文字Hashtag依然是舊現實的Deritos。
很明顯,在創作者的眼中和記憶中,
這個粟米片品牌的第二個字母一直都是e,
而不是新現實的o。




這張二次創作的圖片中,
有人把四個不同的著名品牌串法修改了,
左上角的Pokemon改為Powermon,
右上角的UNO改為UNU,
左下角的SONY 改為SQNY,
而右下角,
就是把這種粟米片的品牌名稱改為Detos,
創作者亦把這四個品牌的正確串法
寫下Hashtag:sony、pokemon和uno都正確,
唯獨Deritos與新現實不相符。
明顯,在創作者眼中和記憶中,
這個品牌一直是舊現實的Deritos,
第二個字母是e,不是o。




最有趣的一個殘餘現象,
是一齣1984年上映的
賣座電影《龍威小子》(The Karate Kid),
其中一幕是男女主角在中學飯堂取食物,
食物架上正出現了這款粟米片的背面包裝,
雖然畫面只是短短幾秒,
但可以清楚看見品牌的串法是舊現實,
第二個字母是e的Deritos。


我們再看一次。
電影中出現的包裝和品牌標誌,
與這個品牌於70-80年代的包裝和標誌一模一樣,
所以絶對不會是其他品牌。
我們看看左邊是電影中的包裝,
右邊是現實中包裝,
兩者的串法明顯不同。
這齣電影除了記錄了
這個粟米片品牌的明顯殘餘現象,
電影中有一件道具
同樣出現了明顯的「曼德拉效應」,
稍後將會為大家分享。




從上述眾多的殘餘現象可見,
著名的粟米片品牌Deritos
已經出現「曼德拉效應」,
第二個字母由本來的e變成了o。


第二個個案:
是關於剛才提及這齣1984年
非常賣座的電影《龍威小子》(The Karate Kid),
電影中一件主要道具,
極可能因為「曼德拉效應」改變了。




電影中,
這件道具是男主角Daniel
和他的空手道教練極為珍而重之,
在比賽時佩戴的一條頭巾。
現今的現實中,
這條頭巾是藍白色的日式花朶圖案。



但在很多人的記憶中,
主角所戴的頭巾,
本來應該是日本旭日旗的
紅太陽圖案,
如圖中這位身穿道袍的小朋友
戴著的頭巾款式,
因為主角的教練是來自沖繩的日本人,
所以使用的頭巾款式,
順理成章就是日本的旭日旗。




我們看看幾個電影片段,
證明現今現實中,
主角的頭巾,
這件最重要的道具,
是印上了藍色日式花朶圖案。


電影片段:
Could you come fix it?
你能來修嗎?


Can I tell my mom when?
我能去告訴我媽何時嗎?


When what?
什麼何時?


When you're going to fix the faucet.
你何時來修水龍頭


After.
以後


After what?
在什麼以後?


After after!
以後!


First make sacred pact.
I promise teach karate.
That's my part.
一定要做神聖條約,
我保證教空手道,
這是我的責任


You promise learn.
I say, you do, no questions.
That's your part. Deal?
你保證會學,
我說,你做,不問問題,
那是你的責任,成交?


It's a deal.
成交


First wash all the cars, then wax.
第一,洗所有的車,然後打蠟


Why do I have to...
我為什麼要…...


Remember deal.
No questions.
記得交易,
不問問題


Yeah, but...
對,可是…


Wax on right hand.
Wax off left hand.
Wax on, wax off.
上蠟,右手,磨光,
左手,上蠟,磨光


Breathe in through nose,
out through mouth.
用鼻子吸氣,從嘴巴吐氣


Wax on, wax off.
上蠟,磨光


Don't forget to breathe.
Very important.
別忘了呼吸,很重要


Wax on, wax off.
Wax on, wax off.
上蠟,磨光、上蠟,磨光


Where did these cars come from?
這些車哪來的?


Wax on...Detroit.
Wax off...wax on...
上蠟…...底特律,
磨光…...上蠟…...


電影最經典的一幕,
是男主角和奸角在空手道
公開賽決賽對決時,
本來男主角因為左腳受了傷,
只能單腳站立,
他卻使出了一招單腳鶴立把對手擊倒,
當時主角正戴著教練給他的頭巾。


電影片段:
Warning for illegal contact to the knee.
警告違規踢膝蓋


No mercy! No mercy!
Way to finish, Johnny!
Finish him!
強尼,打敗他,
別心軟!獲勝!


Winner!
解決他!


這個「曼德拉效應」個案,
同樣伴隨著很多舊現實紅太陽的殘餘現象。
例如:
曾有人將電影結局一幕繪畫成卡通畫,
但主角戴著的頭巾卻是紅太陽圖案。




有人把模仿主角絕招動作
單腳鶴立的可愛企鵝圖案作為紋身,
企鵝戴著的頭巾亦是紅太陽。





有二次創作把兩位主角對決的一幕,
畫成電子遊戲
「街頭霸王」Cross Over《龍威小子》的圖片,
右邊明顯是以《龍威小子》
主角Daniel為藍本,
但他的頭巾卻是紅白色的旭日旗,
與現今現實的藍白圖案不相符。
有繪畫主角教練的二次創作漫畫,
他頭上的頭巾同樣是紅白色,
而不是新現實的藍白色。





假如大家看過這齣電影,
對這件最重要的道具必然印象深刻,
即使記不清楚頭巾圖案,
也不至於連顏色也記錯,
因為新舊記憶的差別實在非常明顯。


在網上購物平台上,
當你用Karate Kid Headband
即龍威小子頭巾來搜尋,
會發現不少舊現實的紅太陽頭巾,
即日本旭日旗的款式。
例如這款頭巾是舊現實的
紅太陽加上萬歲的字眼,
標題卻是KARATE KID HEAD BAND,
即是電影《龍威小子》的英文名字。
明顯在店主的眼中和記憶中,
《龍威小子》主角所戴的頭巾
是圖中的紅太陽款式,
而不是新現實的藍白日式花朶。




這個購物平台上,
圖中的小孩身穿空手道袍,
戴著的頭巾亦是紅太陽款式,
但標題卻是Karate Kid,
即《龍威小子》的英文名字,
明顯,在店主的眼中和記憶中,
電影主角所戴的頭巾是紅太陽款式,
而不是新現實的藍白日式花朶。




有YouTube影片讓觀眾投票,
選出記憶中《龍威小子》主角
所戴的頭巾款式,
如果是舊現實的
紅太陽就投向上的大姆指,
如果是新現實的
藍白日式花朶就投向下的大姆指。
結果有五百多人投舊現實的紅太陽,
只有六十多人投新現實的藍白花朵,
證明絕大部分人的記憶中,
主角的頭巾都是紅太陽圖案。




這段影片的留言版亦有許多人表示,
肯定以往所見電影主角的
頭巾必定是紅太陽款式,
而不是現今新現實的藍白花朵。




這個留言說,
他曾經擁有一條與電影主角一樣的頭巾,
是紅太陽旗的款式,不是藍白色。


這個留言說電影主角頭巾是旭日旗。





這個留言說當年自己還是小孩子,
當電影推出,
所有跳蚤市場都售賣這款頭巾,
他和最好的朋友都擁有一條,
肯定是紅太陽初升的款式。




以下幾個留言都表示是紅太陽而不是藍白色。




這個留言說自己在一年多前
即2016年12月看過這齣電影,
肯定頭巾是紅太陽初升的款式,
而不是現今新現實的藍白色。




還有很多留言都說
電影主角的頭巾原本是紅太陽款式,
見證電影的道具出現了「曼德拉效應」。
另外,電影海報也出現了殘餘現象。
當年其中一張電影海報上,
主角的頭巾雖然不是紅太陽,
但卻是紅色圖案,
與現今新現實的藍白色並不相符。




另一張海報印有主角最後絕招
單腳鶴立的圖案,
而背景是紅太陽,
明顯與舊現實的紅太陽頭巾互相輝映,
卻與新現實的藍白頭巾不相符。




不單電影第一集,還有續集、
第三集和後傳第四集的電影海報,
全部都是以紅色或紅太陽為主題,
明顯與舊現實的紅太陽頭巾互相輝映,
卻與新現實的藍白頭巾不相符。




非常明顯,
電影《龍威小子》主角的頭巾
出現了「曼德拉效應」,
由原來的紅太陽款式,
變為現今新現實的藍色。


第三個個案:
是有關蜜蜂的生態常識。
相信在大部分人的記憶中,
不論小學課堂上,
或小時候觀看動物紀錄片,
都必定聽過當蜜蜂使用尾針作攻擊,
隨後必定會死亡。
因為蜜蜂把針拔出時,
會扯出部分內臟,
因內臟外露致死,
所以,
蜜蜂一生只能使用尾針一次,
通常只會因為蜂巢受到威脅,
才會犧牲自己的性命來使用。




現今現實中,
當然大部分蜜蜂
使用尾針攻擊後都會死亡,
但卻有人拍攝到,
如果有足夠時間的話,
蜜蜂是可以藉著不斷打圈,
把尾針慢慢拉出,
就可以避免拉出內臓而死亡。




但是,
大家以往有聽過或看過
蜜蜂懂得這樣慢慢拉出尾針保護自己嗎?
我們看看以下影片。


YouTube片段:
Do Honeybees Really Die When They Sting?
蜜蜂螫人後真的會死掉嗎?


Whenever I talked to folks
about honeybees questions
about stinging always come up.
每當我和別人談到蜜蜂,
關於螫針的問題總是出現


And as you can see here,
there’s a lot of times
even in extreme conditions  
like using a chainsaw
to cut open a fallen tree
to save a colony that
you can often work around them
with little or no worry of being stung.
如你所見,
即使在極端條件下也有很多次,
就像用電鋸割開倒下的樹,
以拯救蜂群,
你都可以圍繞牠們工作,
而不必擔心被螫傷


But often one of the first questions we hear is:
how many times have you been stung?
我們經常聽到的第一個問題是:
你被螫了多少次?


Well, asking a beekeeper
how many times they’ve been
stung may not be the right question,
問養蜂人被螫了多少次可能不是正確的問題


because if you’re talking to someone
who’s regularly around a lot of bees,
probably better to ask:
how many times have you been stung a day?
because that might be easier for us to remember.
對於經常和蜜蜂共處的人,
你最好問:你一天被螫了多少次?
這可能更容易記住


Sometimes I will use a veil
and long sleeve shirt,
it kind of depends on the bees.
有時候我會用面紗和長袖襯衫,
取決於什麼蜜蜂


And there’s another question we hear a lot,
還有一個問題我們經常聽到


Do honeybees really die when they sting?
蜜蜂螫人時真的會死嗎?


Well, if they sting other insects, no.
如果叮了其他昆蟲,不會的


But if they sting something
with elastic skins like ours,
unfortunately,
most of the time the answer
is going to be, yeah they die.
但如果螫像人類有彈性的皮膚,
不幸的是,大多數時候都會死


But, there are exceptions
and it doesn’t take long
with honeybees to learn that
there’s always going to be exception.
但也有例外,
這不需要很長時間才明白總有例外


Take this little bee for instance,
I was going through a small hive,
and a few minutes into the inspection,
she decided to get me out of there.
以這小蜜蜂為例,
我進入檢查小蜂房幾分鐘內,
她決定讓我離開那裡


At this point,
she’s about a minute into
trying to get her stinger free.
此刻她花了大約一分鐘試圖拔出螫針


She’s not about ready to fly off
and leave part of herself stuck in my arm.
她不打算把螫針留在我的手臂上然後飛走


Normally, she had stung me,
and the stinger’s barb would have
caught in my skin as she pulled away,
and the tip of her abdomen
with the stinger and the venom sac,
sometimes even some of her insides
would be stuck in my skin.
一般而言,她螫我的時候,
一旦她抽離,螫針的倒鉤會抓著我皮膚,
以及她腹部的尖端、螫針和毒液囊,
有時候她的內臟也會粘在我的皮膚上


Then the muscles in the venom
sac would work the stinger
deeper into the skin,
pumping the venom sac
until it’s empty,
roughly two and a half, three minutes
然後,
毒液囊中的肌肉
會將毒刺更深入到皮膚,
將毒液囊倒空,
大約兩分半到三分鐘


Bee will be dead,
venom sac will be pumped out,
and the stinger will be still.
蜜蜂死亡,毒囊被抽出,
毒刺仍然存在


But this little girl,
she’s not having any of that.
但是這個小蜜蜂並沒有像那樣


She hadn’t given up yet,
at one point I thought about
bringing the edge of my hive tool up,
scrape out the stinger
so she could fly away
她還沒有放棄,
我曾一度想過拿出蜂巢工具的刀刃來,
挖出刺針讓她飛走


but then I thought I
'd just give her a little more time,
see what she'd do.
但我想也許給她多一點時間,
看看她會怎樣做


That's been over two minutes.
She's still working to get loose.
已經超過兩分鐘了,
她還是很努力去掙脫束縛


She tries pulling,
spinning one way and another,
even grabbing the stinger
with her hind leg.
她嘗試去拉扯、轉動,
甚至用後腿來抓住螫針


Now obviously,
she's had no experience
in losing her stinger
明顯地,
她從未失去螫針


but she fares very well aware
if she pulls too hard, she'll die.
但她知道如果拉得太大力,
她會死掉


About two and a half minutes later,
she worked herself free.
約兩分半鐘後,
她成功脫身了


Well, then there's this the lady,
couple minutes later.
好了,
幾分鐘後就是這位「女士」啦


She's first going on the
counterclockwise the same.
她首先以逆時針方向轉動


Now although it does appear that way,
bees are not aggressive.
They are defensive.
與你所看到的相反,
蜜蜂並不是侵略性的,
牠們是防禦性的


Stinging is the last thing they want to do.
螫刺是牠們的最後手段


It'll only sting when they feel threatened.
唯有當感到受威脅時才會螫人


Problem with that is sometimes
other things have already got to them
and kick them off before we get there.
問題是在我們觸怒牠們之前,
通常已經有其他東西讓牠們不安


She works at it with the same effort
and awareness as the rest of them
她像其他同伴以同樣的方法掙脫


And she gets free in about 30 seconds.
大約30秒便脫身了


Well, this little girl just a couple of minutes
later again in the same hive.
好了,
幾分鐘後同群中另一位「小姑娘」


She seems to prefer going only clockwise.
她似乎偏愛順時針地轉動


Now don't you think it's odd
that the barbs hold the stinger so tight
你不覺得奇怪嗎,
倒鉤是緊緊地抓著螫針


it can't be poked out
令它不能被拔掉


But it won't twist off
但卻又不會擰斷


no matter which way or
how many times they spin around.
不論牠們怎樣轉或是轉了多少次


Takes only 25 seconds to get free.
大約25秒她便脫身了


The only I did different
was giving time to get loose.
So, wait a minute, that's it!
我不同之處就是給牠時間去脫身,
且慢,就是了!


Maybe if I could just talk all you
folks into waiting and letting
the bee spin around for a while,
rather than slapping at them
right away when they sting.
或許如果我能說服大家耐心等著,
容許蜜蜂轉動一陣子,
而不是當牠們一螫人便立即拍打


Just think how many more bees
will get free and be alive just like this one.
試想想會有多少蜜蜂脫身和存活下來?


Are you with me on this,
and see we could use slogans
你認同嗎,看看我們可否用口號:


like "Just give them time and they'll be fine."
「就給牠們一點時間,讓牠們活下來」


or "Don't slap that bee, give him time to work free."
或是「不要拍打蜜蜂,給牠時間脫身」


You think? Yeah, yeah, probably not, alright, anyway.
你覺得怎樣?好了,也許算罷


從影片可見,於現今現實中,
原來蜜蜂使用尾針攻擊人類後,
只要給予時間讓蜜蜂原地打轉,
牠們就可以把針拔出而不會死亡。
但以往你有從任何途徑聽過蜜蜂刺人後,
懂得慢慢拉出尾針而不會死亡呢?
極可能,
蜜蜂的生態已經因為「曼德拉效應」而改變了。


第四個個案:
一個最古老亦最著名的黃色芥末醬汁品牌,
它的名字串法可能出現了「曼德拉效應」,
它就是所有超級市場都有售賣的牛頭牌芥末醬。


考考大家的記性,
牛頭牌芥末醬的英文串法,
是左邊的Coleman’s
還是右邊的Colman’s呢?
一個有e,另一個則沒有e。
給五秒時間大家想一想。




好,開估了!
現今現實中,有歷史以來,
牛頭牌芥末醬的英文名字,
都是右邊沒有e的Colman’s,奇怪嗎?
而且,品牌自1814年即204年前創立以來,
就是這個串法,
因為品牌是以創辦人Jeremiah Colman的姓氏Colman命名,
所以順理成章與他的姓氏一樣沒有e。
但是於大部分人記憶中,
這個品牌一直是有e的Coleman’s。




當然,如果出現了「曼德拉效應」,
必定伴隨很多殘餘現象,
證明很多人記憶中,
以往是有e的Coleman’s。


當在網上拍賣平台eBay搜尋,
發現很多出售這款芥末醬的條目,
標題都是舊現實有e字的Coleman’s,
但產品相片卻是沒有e的新現實。


這個網購平台上,
標題的品牌名字同樣是有e的舊現實,
但產品相片卻是沒有e的新現實。




這個旅遊網站,
有人介紹這個品牌的芥末醬,
標題的品牌串法亦是舊現實有e的Coleman’s,
而產品相片卻是新現實沒有e的Colman’s。




另一個有趣的殘餘現象,
是英格蘭球會新特蘭和
威爾斯國家隊的教練Chris Coleman,
名字串法與舊現實的
牛頭牌芥末醬的英文名字Coleman一樣,
所以,
英國人和英國傳媒曾把他的新聞
與這個芥末醬品牌連繫一起。




英文裡,
Cut the mustard的意思不是切芥末,
而是合乎標準。所以,
當傳媒報道Chris Coleman執教的球隊合乎標準,
就以 Coleman’s Mustard 以及
牛頭牌芥末醬的包裝來開玩笑。



證明在圖片設計者和很多人眼中,
這個品牌的名字串法一直是有e的Coleman’s,
而不是沒有e的新現實串法。


另外,根據一個記錄拳擊手資料的網站,
澳洲曾經有一位名叫Ray Coleman的羽量級拳擊手,
他的綽號就是芥末醬Mustard。
為何這位姓氏為Coleman的拳擊手,
綽號是芥末醬Mustard呢?
正是因為很多人記憶中,
Coleman就是牛頭牌芥末醬的品牌名字。




如果這個品牌一直是沒有e字的Colman’s,
相信就不會有人把這位拳擊手
與芥末醬連繫一起了。
所以,非常明顯,
最著名且最古老的
黃色芥末醬品牌
牛頭牌的英文名字串法,
已經出現了「曼德拉效應」。


Ref: 錫安日報 2012 榮耀盼望 vol. 419(201802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