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Vol.393 曼德拉效應專輯109 : 各種不同的曼德拉效應改動



上集「曼德拉效應」專輯108,教導大家如何成為一名說客,
讓世人認知「曼德拉效應」的真實。
今集「曼德拉效應」專輯109,
會繼續為大家分享一些「曼德拉效應」個案。
第一個個案,是與香港只相隔一個南中國海,
距離非常接近的旅遊熱點菲律賓,
而且過去30多年,大量菲傭來港工作,所以,
香港人對菲律賓這個國家絕對不會感到陌生。
可是,菲律賓的英文串法已經
因為「曼德拉效應」而無聲無息地改變了。

現在,先與大家玩一個認字遊戲,
究竟哪一個才是菲律賓的英文串法呢?
圖中左邊,究竟是連續兩個l 的Phillippines,
還是圖中右邊,只有一個l 的Philippines呢?
給大家五秒時間想一想。

好!開估,現今的現實中,
右邊只有一個 l 的Philippines,
才是現今現實中,真正的菲律賓串法。奇怪嗎?


在很多人的記憶中,無論菲律賓還是菲律賓人的英文串法,
都應該是兩個l,就如著名品牌飛利蒲Philips,
本來是有兩個l 的Phillips,卻因為「曼德拉效應」,
而改為現今現實中只有一個l。
同樣,當你在網上用兩個 l 的Phillippines搜尋,
不難發現不少報紙都是用兩個 l 的Phillippines。

當你Google用兩個l 的Phillippines搜尋,
就會發現,過去不少人寫菲律賓的英文時,
都是用兩個 l ,而不是現今現實中的一個l。


例如︰著名字典網站Free Dictionary,
我們會發現網站記載菲律賓英文名字的網頁地址,
是兩個 l 的Phillippines,但內文卻是一個l,
並且Google的搜尋結果,是顯示兩個l 。


明顯地,搜尋結果與網頁地址,
都出現內文與現實不相符的現象。
證明人們以往的記憶中,菲律賓的英文串法,
是兩個 l 的Phillippines,
而現今現實中,只有一個 l 的Philippines,
正是「曼德拉效應」後的結果。
第二個個案,是著名的雕塑沉思者(The Thinker Statue),
思想者(The Thinker),又稱沉思者,
最早期是奧古斯特‧羅丹安置在群雕
「地獄之門」橫楣上的一座銅雕,
後來羅丹及他的學生,用大理石和石膏重塑,
成為羅丹著名作品之一。

雕像人物俯首而坐,右肘支在左膝上,
目光下視、陷入深思。現在考考大家記性,
在大家的記憶中,這座沉思者的雕像,
究竟是左圖:右手握著拳頭頂著前額?
還是右圖:右手沒有握著拳頭,只用手背頂著下巴呢?


給大家五秒時間想一想。好!開估。
在現今的現實中,沉思者的雕像,
右手沒有握著拳頭,而是手背頂著下巴,奇怪嗎?
在很多人的記憶中,沉思者的雕像,
本應右手握著拳頭,並且是拳頭頂著額頭,
但現今現實中,沉思者的右手卻沒有握著拳頭,
只是用手背頂著下巴。
但我們可以找到不少歷史痕跡,
證明以往在很多人眼中,沉思者都是用右手拳頭頂著額頭。
例如這一張相片,我們看見沉思者雕像已經是手背頂著下巴,
而雕像底的遊客,明顯想模仿沉思者雕像,
但他卻是手握拳頭頂著額頭,與雕像的動作出現明顯分歧。
但卻與無數人記憶中,
沉思者以往用拳頭頂著額頭的動作完全一樣,奇怪嗎?


難道這名遊客是瞎子,看不見雕像的動作與自己不同嗎?
明顯,不是這名遊客的眼睛有問題,
而是沉思者雕像因為「曼德拉效應」改變了,
變為有歷史以來,一直是以手背頂著下巴,
並且所有嚴格的仿製品,都已變成用手背頂著下巴。


又例如這幅相片,出現相同現象:
一位女遊客在一個二次創作的沉思者雕像前拍照,
雕像與現今現實的沉思者一樣,是用手背頂著下巴,
但女遊客卻是手握拳頭頂著額頭,
與雕像的動作出現明顯分歧。
明顯,這個二次創作的沉思者雕像,
同樣因為「曼德拉效應」改變了,
這位女遊客的動作,就證明她拍照的時候,
沉思者與舊現實一樣,是手握拳頭頂著額頭。

又例如這一位女遊客,同樣是在沉思者前模仿雕像拍照,
但動作卻明顯與沉思者完全不同。


又例如這一幅,5年前即2012年上載到史丹福大學網站的相片,
一位美式足球員用自己比賽時下跪的相片,
對比沉思者的雕像。但明顯,
相片中兩者的動作出現嚴重分歧,
相片中的沉思者是用手背頂著下巴,
但美式足球員卻是用拳頭頂著額頭,
美式足球員的動作與大部分記憶中舊現實的沉思者一模一樣。

模仿沉思者拍照的人,多數是用手或拳頭頂著額頭,
而非下巴,如以下一些例子:
並且,以往一些文章和書籍形容沉思者雕塑時,
都是用拳頭頂著額頭,而不是現今現實中用手背頂著下巴,
明顯,文章內容與現今的雕塑出現矛盾。


例如:1997年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的教師手冊
《Language in Use Upper-intermediate Teacher's Book》
內文提及奧古斯特‧羅丹製作的沉思者雕塑時,
形容雕像是一個人手握拳頭頂著額頭,
而不是現今現實中用手背頂著下巴。

又例如:2004年Lawtech Publishing Group出版
有關美國國土安全指引的書籍中,
形容奧古斯特‧羅丹所製作的沉思者雕塑,
是一個人手握拳頭頂著額頭,
而不是現今現實中用手背頂著下巴。

一些售賣精品的網站,刊登沉思者複製品時,
圖片的沉思者是新現實用手背頂著下巴,
但文字的形容卻是用拳頭頂著額頭,
明顯,出現圖片與文字內容不相符的現象。


又例如:1990年Penguin Books出版,
Garrison Keillor所寫的獨白小說《Leaving Home》中,
作者形容沉思者是用拳頭頂著額頭,
而不是現今現實中,用手背頂著下巴。

又例如:1997年由Rodale Press出版
有關男性健身和運動的書籍中,
同樣形容沉思者是用拳頭頂著額頭,
而不是現今現實中,用手背頂著下巴。
又例如:Peter Lang出版的一本書籍
《Visual Difference: Postcolonial Studies
and Intercultural Cinema》中,
同樣形容沉思者是用拳頭頂著額頭,
而不是現今現實中,用手背頂著下巴。


所以,以上眾多不同例子,我們可以看見,
奧古斯特‧羅丹所製作的沉思者雕塑,
明顯出現「曼德拉效應」,
由本來大部分人記憶和經歷的舊現實,手握拳頭頂著額頭,
變成現今現實中,用手背頂著下巴,
並且動作由一位沉思者,變為一位發呆者。
大家可以試想,單以一個身體語言來說,
新現實中以手背頂著下巴的雕塑,又怎可能被稱為沉思者呢?
你可以自己試試,坐著,並以打開的手背頂著下巴,
看起來就是發呆、發白日夢或無所事事的動作,
根本不是正在沉思重要或嚴肅問題時會有的表現。

就如一個站立的雕像,不會被形容為「靜坐者」般,
現今沉思者的雕像,已經由本來用拳頭頂著額頭的沉思者,
變為手背頂著下巴的發呆者。
第三個個案,是1988年韓漢城奧運會女子田徑賽跑項目中,
大放光芒的姬菲芙(Florence Griffith Joyner)。
姬菲芙獲得100米、200米、
4x100米接力三枚金牌和4x400米接力銀牌,
並以21秒34的成績,創造了保持至今的200米世界紀錄。

現今差不多所有網站和記錄,
都記載姬菲芙在1988年奧運會200米比賽中,
創造的世紀界錄為21.34秒。
這個紀錄由1988年至今一直保持了29年,尚未有人能夠打破,
可見這個紀錄是非常難打破,即使人類經過29年後,
無論科技或訓練技術都應該比當年進步得多,
但過去29年,竟然沒有人能夠打破這個紀錄,
連快百分之一秒都沒有人做到。
但極可能因為「曼德拉效應」,
原來這個紀錄早已被人打破,
並且正正是快了百分之一秒,只是沒有人發現。
究竟是誰打破呢?
答案正是1988年的姬菲芙自己,
並且是在同一場比賽之中。
當我們翻看當年姬菲芙1988年
漢城奧運200米決賽的現場錄影,
大家請留意大會的時間計算、
顯示的結果時間和旁白所講的結果,
是否現時世界紀錄記載的21.34秒呢?


大家留意,這是一個YouTube視頻標題,
清楚寫明影片中姬菲芙跑出200米的世界紀錄是21.34秒。


YouTube片段:
--------------------------------------------------------------------------------------------

And it's a good start for Florence Griffith Joyner already closing the stagger on Grace Jackson.

姬菲芙起跑不錯,首先超越對手Grace Jackson,

That is her first goal. And here she comes.
這是她首個目標,她來了。

She'll pick it up as she turns down this straight.
轉入直路加速,

She's going up for another record.
她勢必打破世界紀錄。

Gwen Torrence is running fairly well outside but this race belongs to Florence Griffith Joyner.

Gwen Torrence.表現不俗,可是這場比賽是屬於姬菲芙的。

21:33!
----------------------------------------------------------------------------------------

大家可以清楚看見,雖然按現今所有文字和文章記載,
當年1988年漢城奧運女子200米決賽,
姬菲芙是以21.34秒的成績創造了世界紀錄,
可是,保持了29年的世界紀錄,
已經因為「曼德拉效應」而被打破了,
因為現今的錄影片段證實,在新現實中,
當時的紀錄其實是快了這不可能的百分之一秒,
變成了21.33秒。
大家再看一次,這歷史性快了百分之一秒,
由「曼德拉效應」創造的世界紀錄!

YouTube片段:

And it's a good start for Florence Griffith Joyner already closing the stagger on Grace Jackson.

姬菲芙起跑不錯,首先超越對手Grace Jackson,

That is her first goal. And here she comes.
這是她首個目標,她來了。

She'll pick it up as she turns down this straight.
轉入直路加速,

She's going up for another record.
她勢必打破世界紀錄。

Gwen Torrence is running fairly well outside but this race belongs to Florence Griffith Joyner.

Gwen Torrence表現不俗,可是這場比賽是屬於姬菲芙的。

21:33!

第四個個案,是美國著名老牌二人合唱組合
Simon & Garfunkel的一首經典名作,
可能已經因為「曼德拉效應」出現了改變。


現在先與大家玩一個遊戲,
究竟二人合唱組合Simon & Garfunkel的經典名作,
是左邊《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s》,
眾數s字尾的waters,
還是右邊《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是沒有眾數s字尾的water呢?
還是沒有s的呢?給大家五秒時間想一想。
好!開估了!
答案是右邊沒有s字尾的《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在你的記憶中,這首歌的歌名,究竟結尾有沒有s呢?
當你在網上搜尋,會發現很多殘餘現象,
證明過去很多人眼中、耳中和記憶中,
這首歌的歌名都是有s字尾的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s」。
例如︰Facebook專頁名稱、BBC新聞、
旅遊網站TripAdvisor、美國政府農業部網頁、
門票網頁、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的網頁。

還有無數的網頁,引用這首歌成為標題時,
都是用s字尾的《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s》,
而不是現今現實中,沒有s字尾的《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證明很多人的眼中、耳中和記憶中,都與現今的現實出現分歧。
這首歌被翻唱無數次,YouTube頻道及舊報紙,
都有極多記錄是用有s字尾的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s」作為歌名。

YouTube片段:
-------------------------------------------------------------------------------------------
Welcome everyone!
歡迎大家!

Thanks for joining me today for another incredible Mandela Effect video.
多謝收看另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曼德拉效應」短片。

Number 174
編號174

This one's sure to rattle some brains.
這個肯定會震動一些腦袋,

Go and sit back and relax.
坐下來,放鬆一下。

We're going to be going all the way back to 1972 and No.1 hit song.
我們將回到1972年,頭號主打歌,

And we're going to start here with LeAnn Rimes who many people remember as “R-H-I-M-E-S”, me being one of them.

我們將從LeAnn Rimes開始,
許多人都記得是R-H-I-M-E-S,我是其中之一。

I never did a video on it,
我沒有為此製作短片,

but I remembered an H in LeAnn Rimes’ name.
但我記得LeAnn Rimes的名字中有H。

but she's always been R-I-M-E-S in this reality.
但這個現實一直都是R-I-M-E-S。

and she also sings a song the way that I remember,
她還唱過一首我記得的歌,

so let's go ahead and start with her.
就從她開始吧!

There’s a few other things I want to mention I'll save to the end.
還有其他事情我留到最後才分享,

Some people get impatient if I don't jump
right into the content in the title so here we go.

如果我不直入主題,有些人會不耐煩,我們開始吧!



Like a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s I will lay me down.
像橫跨在惡水上的大橋,我將伏下(幫助你走過)。

Like a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s I will lay…
像橫跨在惡水上的大橋,我將伏下⋯⋯

So, we're going to have thumbs up for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s”
來「讚好」這首《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s》

February 1970 the San Bernardino County Sun Simon and Garfunkel.
1970年2月的《聖伯納迪諾縣太陽日報》,賽門與葛芬柯,

If you remember it like I do and Lauren Waterworth here go ahead and thumb up the video.
如果你像我及Lauren Waterworth一樣記得,繼續看並「讚好」短片。

…be found.
朋友難尋。

Like a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s I will lay me down.
像橫跨在惡水上的大橋,我將伏下(幫助你走過)。

Like a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s I will lay me down.
像橫跨在惡水上的大橋,我將伏下(幫助你走過)。

So without waiting to the end, we're going to jump right to what it's always been in this reality.
歌還未播完,我們要跳到今天的現實去。

Simon and Garfunkel have always sang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which does
not match my memory, sounds very strange.
賽門與葛芬柯一直都是唱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沒有s)這跟我的記憶不符,
聽起來很奇怪。

However, thumb the video down if this is your memory.
但如果是你的記憶,請給短片「噓」,

Like a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I will lay me down.
像橫跨在惡水上的大橋,我將伏下(幫助你走過)。

Not my memory, but this is the way it's always been in this reality.
這不是我所記得的,但現實卻一直是這樣。

Here we have a 1971 December, "Like a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s".
1971年12月的文章寫著:「像橫跨在惡水上的大橋」

Moving along.
繼續去,

Like a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s I will lay me down.
像橫跨在惡水上的大橋,我將伏下(幫助你走過)。

That man remembers it like me, he was in another reality.
那個男人像我記得的一樣,他活在另一個現實。

We're all shifting multiple realities.
我們都在多個現實之間轉移。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s
Simon and Garfunkel, February 1970
賽門與葛芬柯,1970年2月
-----------------------------------------------------------------------------------------------
明顯,二人合唱組合Simon & Garfunkel
的經典名曲《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s》,
已經因為「曼德拉效應」,變為沒有s字尾的water了。

=======================================================

Ref: 錫安日報 2012 榮耀盼望 vol. 393A (201708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